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重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乡镇政府回应的理性分析 | 第21-31页 |
·相关概念的分析 | 第21-25页 |
·政府回应 | 第21-23页 |
·乡镇政府 | 第23页 |
·乡镇政府回应 | 第23-25页 |
·乡镇政府回应的价值 | 第25-26页 |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 第25-26页 |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 第26页 |
·乡镇政府回应的评价 | 第26-31页 |
·乡镇政府回应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乡镇政府回应的评价维度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的现状调查 | 第31-41页 |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的调查 | 第31-36页 |
·四川省W县概况 | 第31页 |
·调查实施过程 | 第31-32页 |
·调查结果描述 | 第32-36页 |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回应主体缺乏主动性 | 第36-37页 |
·回应中缺乏公众监督 | 第37页 |
·回应内容缺乏准确性 | 第37-38页 |
·回应过程缺乏科学性 | 第38-39页 |
·回应效果缺乏有效性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8页 |
·回应主体缺乏主动性的原因 | 第41-42页 |
·“官本位”传统思想的束缚 | 第41页 |
·“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矛盾 | 第41-42页 |
·回应中缺乏公众监督的原因 | 第42-43页 |
·公众缺乏参与意识和能力 | 第42-43页 |
·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 第43页 |
·回应内容缺乏准确性的原因 | 第43-44页 |
·回应主体对公众需求的理解不足 | 第43-44页 |
·回应主体利益导向的偏差 | 第44页 |
·回应过程缺乏科学性的原因 | 第44-45页 |
·回应程序缺乏明确规范 | 第44-45页 |
·缺乏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 第45页 |
·回应效果缺乏有效性的原因 | 第45-48页 |
·回应所需的资源稀缺 | 第45-46页 |
·回应制度未落到实处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强化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的对策建议 | 第48-56页 |
·乡镇政府回应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加强回应主体的主动性 | 第49-50页 |
·塑造正确的乡镇政府回应理念 | 第49-50页 |
·平衡乡镇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 第50页 |
·增强回应客体的参与性 | 第50-52页 |
·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并监督回应 | 第50-51页 |
·拓宽公众参与回应的渠道 | 第51-52页 |
·确保回应内容的准确性 | 第52-53页 |
·准确把握公众需求 | 第52页 |
·回应内容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 第52-53页 |
·增强回应过程的科学性 | 第53-54页 |
·优化回应程序,提高回应效率 | 第53页 |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回应公开 | 第53-54页 |
·提高回应效果的有效性 | 第54-56页 |
·增加对回应所需资源的投入 | 第54页 |
·落实回应制度,确保回应效果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