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时代背景 | 第8-9页 |
·语言背景 | 第9页 |
·上海方言及其连读变调概况 | 第9-11页 |
·上海方言语音演变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上海方言连读变调概况 | 第10-11页 |
·社会语言学 | 第11-15页 |
·社会语言学概况 | 第11-12页 |
·社会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调查设计 | 第16-24页 |
·预调查 | 第16-17页 |
·预调查概况 | 第16页 |
·预调查目的 | 第16页 |
·预调查内容及过程 | 第16-17页 |
·预调查结果 | 第17页 |
·正式调查及其相关要素 | 第17-22页 |
·调查对象 | 第17-18页 |
·调查目的 | 第18页 |
·调查内容 | 第18-20页 |
·调查过程 | 第20-21页 |
·调查方法及设备 | 第21页 |
·关于调查结论的几个预判 | 第21-22页 |
·调查原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调查报告 | 第24-48页 |
·音系 | 第24-26页 |
·声母 | 第24-25页 |
·韵母 | 第25页 |
·声调 | 第25-26页 |
·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第26页 |
·连读变调调值的判断标准 | 第26-30页 |
·上海方言的“浊辅音”概说 | 第26-27页 |
·上海方言两字组声母清浊问题的典型样本分析 | 第27-28页 |
·以明母字为后字的两字组连调 | 第28-29页 |
·记音原则 | 第29-30页 |
·调查结果 | 第30-44页 |
·阳去式两字组在对比组中的分布 | 第30-37页 |
·阳去式两字组在实验组中的分布情况 | 第37-44页 |
·实验组内部差异 | 第44-45页 |
·录音部分 | 第44-45页 |
·听辨部分 | 第45页 |
·本章总结 | 第45-48页 |
·口语/非口语词的共性与差异 | 第45-47页 |
·朗读体/强调体的共性与差异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上海方言阳去式两字组连读变调变化的动因与机制 | 第48-63页 |
·音变产生的动因 | 第48-59页 |
·语言内部 | 第48-51页 |
·语言外部 | 第51-59页 |
·变调产生的机制 | 第59-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