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论张翎的文化身份观--从小说《金山》谈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7页
第一章 几代北美华文作家的文化身份书写第17-24页
 第一节 回归母体文化—60、7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第18-20页
 第二节 主动接受异质文化—80年代大陆移民文学第20-22页
 第三节 消解中西文化对立—90年代大陆新移民文学第22-24页
第二章 张翎平等开放中西融合的文化身份观第24-43页
 第一节 理性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第24-28页
  1. 语言差异带来的对话错位第24-26页
  2. 身份差异引起的身份焦虑第26-28页
 第二节 认同母体文化与异质文化第28-33页
  1. 方得法父子三人艰辛的民族认同之路第28-30页
  2. 关于种族歧视的深思第30-32页
  3. 方氏家族艰辛的拼搏之路第32-33页
 第三节 文化诉求:中西文化平等交流、融汇互动第33-43页
  1. 消解二元对立,倡导对话与沟通第33-37页
  2. 寻找人类的共通本性第37-43页
第三章 张翎文化观的叙事策略第43-60页
 第一节 对他者形象的客观塑造第43-50页
  1. 早期移民文学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第43-45页
  2. 《金山》中的他者形象第45-49页
  3. 对艾米·史密斯这一同族他者形象的塑造第49-50页
 第二节 对自我形象的塑造第50-55页
  1. 关于“自塑形象”—金山上的漂流男人第50-53页
  2. 自我形象—“得贤居”里的留守女人第53-55页
 第三节 《金山》中情节结构的设置第55-60页
  1. 碉楼与金山的双线并置第55-56页
  2. “碉楼”意象第56-57页
  3. 历史之实和想象之虚的完美结合第57-60页
第四章 张翎文化身份形成原因及其对新移民文学的影响第60-67页
 第一节 张翎文化身份观的形成原因第60-62页
  1. 张翎的成长背景第60-61页
  2. 张翎所处的时代背景第61-62页
 第二节 张翎文化身份观对新移民文学的影响第62-67页
  1. 对待移民行为第63-64页
  2. 对待新移民文学第64-65页
  3. 对待他者和自我第65-67页
结语第67-68页
注释第68-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接受理论视阈下《神州集》的文学再创造
下一篇:暗夜双生花--论昆汀与余华“暴力美学”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