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历史原因、理论依据及审判实践对理论及立法的对抗 | 第14-23页 |
(一)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历史原因 | 第14-16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理论根据 | 第16-18页 |
(三)不适用调解的弊端及审判实践对理论和立法的挑战 | 第18-23页 |
二、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45页 |
(一)我国司法调解的历史 | 第23-26页 |
(二)域外行政诉讼和解与调解制度的现状与启示 | 第26-31页 |
(三)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1、 我国行政权理念的转变 | 第32-33页 |
2、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理论支点 | 第33-35页 |
(1)服务行政理论的支持 | 第33-35页 |
(2)新行政主体论的支持 | 第35页 |
3、 现行行政法律中对行政诉讼适用调解的支持 | 第35-40页 |
(1)行政主体具有处分权 | 第35-40页 |
(2)行政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引入调解的基础。 | 第40页 |
(四)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价值分析 | 第40-45页 |
1、 有利于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 | 第40-41页 |
2、 理论上有利于行政诉讼理论的发展,实践中有利于解决目前行政诉讼案件撤诉率过高的非正常现象。 | 第41页 |
3、 从诉讼效果看,有利于彻底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第41-42页 |
4、 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 第42-43页 |
5、 增加了一种结案方式,有利于弥补判决结案方式的不足,使具体行政行为更趋合理性。 | 第43页 |
6、 有利于解决执行难。 | 第43-45页 |
三、 我国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简单构想 | 第45-50页 |
(一)建立有限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 第45-47页 |
(二)遵循自愿、合法原则。 | 第47页 |
(三)建立庭前调解制度,设置简易审判程序,将调解作为一种结案方式 | 第47-48页 |
(四)注意处理好审判与调解的关系。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