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口蘑液体发酵及菌丝体多糖提取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蒙古口蘑概述 | 第12-13页 |
| ·蒙古口蘑的营养价值 | 第12页 |
| ·蒙古口蘑的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对蒙古口蘑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蒙古口蘑的液态发酵研究 | 第14页 |
| ·蒙古口蘑多糖的研究 | 第14-17页 |
| ·蒙古口蘑多糖的提取 | 第15-16页 |
| ·口蘑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第16页 |
| ·口蘑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蒙古口蘑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 第19-30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 ·材料 | 第19-20页 |
| ·菌种 | 第19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19-2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菌种活化扩大培养方法 | 第20页 |
|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的设计 | 第20-23页 |
| ·氮源的筛选 | 第21页 |
| ·碳源的筛选 | 第21页 |
| ·无机盐的选择 | 第21页 |
| ·正交实验 | 第21-22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3-28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3-24页 |
| ·氮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碳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无机盐对蒙古口蘑产多糖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26-28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蒙古口蘑液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 第30-38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和法 | 第30-31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菌种 | 第30页 |
| ·试剂和药品 | 第3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工艺参数 | 第30-31页 |
| ·发酵液起始pH值的确定 | 第31页 |
| ·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31页 |
| ·接种量的选择 | 第31页 |
| ·摇瓶转速的确定 | 第31页 |
| ·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 ·发酵液初始PH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发酵温度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接种量对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33页 |
| ·加液量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转速对蒙古口蘑产多糖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 第35-37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茵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 第38-49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菌丝体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菌丝体多糖提取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38-39页 |
| ·响应去面法设计实验 | 第39页 |
| ·多让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0-47页 |
| ·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茼丝体多糖提取条件 | 第40-42页 |
| ·不同浸提温受对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不同浸提时间对菌丝体多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乙醇用量对菌丝体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响应面法优化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 | 第42-47页 |
| ·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43-45页 |
| ·响应面分析 | 第45-47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第49-51页 |
| ·结果 | 第49-50页 |
| ·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