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富氧燃烧和新型富氧燃烧器直接点火技术及数值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世界能源及煤炭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世界能源及煤炭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我国能源及煤炭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煤粉富氧燃烧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煤粉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 ·等离子点火 | 第14-15页 |
| ·微油点火 | 第15页 |
| ·小油枪点火 | 第15-16页 |
| ·高温空气点火 | 第16页 |
| ·煤粉富氧直接点火 | 第16-17页 |
| ·研究气固两相流流动以及燃烧的数值模拟技术 | 第17-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 第19-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煤粉气固两相流流动和燃烧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 第23-32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研究煤粉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湍流模型 | 第23-25页 |
| ·标准k-ε模型 | 第23页 |
| ·重整化群(RNG)k-ε模型 | 第23-24页 |
| ·可实现k-ε模型 | 第24-25页 |
| ·离散相模型 | 第25页 |
| ·研究煤粉气固两相流的基本燃烧模型 | 第25-30页 |
| ·煤粉颗粒的热解模型 | 第26-27页 |
| ·焦炭表面燃烧模型 | 第27页 |
| ·辐射模型 | 第27-28页 |
| ·煤粉燃烧的湍流燃烧模型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富氧燃烧的卧式炉试验及数值研究 | 第32-44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卧式炉结构及试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 ·煤粉富氧燃烧试验及数值研究 | 第33-41页 |
| ·试验工况及试验煤种分析 | 第33-34页 |
|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 ·流场 | 第35页 |
| ·温度场 | 第35-39页 |
| ·炉内尾部烟气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新型富氧直接点火燃烧器冷态数值试验研究 | 第44-6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新型燃烧器基本结构及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 ·新型富氧燃烧器结构 | 第44-45页 |
|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计算模型 | 第45页 |
| ·钝体位置对喷嘴附近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 第45-50页 |
| ·不同配风方式对喷嘴出口附近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 第50-59页 |
| ·一次风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 第50-53页 |
| ·夹心风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 第53-58页 |
| ·周界风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对氧浓度场的数值研究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新型富氧直接点火燃烧器热态数值研究 | 第65-84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网格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 ·煤粉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 第66-69页 |
| ·富氧方式和氧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 第69-74页 |
| ·局部富氧方式 | 第70-72页 |
| ·整体富氧方式 | 第72-74页 |
| ·一次风量对煤粉燃烧的影响 | 第74-77页 |
| ·不同钝体位置对燃烧的影响 | 第77-79页 |
| ·夹心风对燃烧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4-88页 |
| ·全文总结 | 第84页 |
| ·富氧燃烧的卧式炉试验及数值研究 | 第84页 |
| ·新型富氧直接点火燃烧器冷态数值试验研究 | 第84-85页 |
| ·新型富氧直接点火燃烧器热态数值研究 | 第85-87页 |
| ·展望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