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论部分 | 第10-13页 |
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的背景 | 第10页 |
二、"三维目标"提出的依据及现实需要 | 第10-12页 |
三、我对"三维目标"的概念的理解 | 第12-13页 |
四、语文课程目标中有关古诗文的内容与要求 | 第13页 |
本论部分 | 第13-61页 |
第一部分:古诗文的学习评价 | 第13-38页 |
第一章:高考古诗文命题依据 | 第13-26页 |
一、高考古诗文试题与教学大纲 | 第14-15页 |
二、古诗文试题与考试说明 | 第15-24页 |
三、高考语文古诗文试题与语文教材 | 第24-26页 |
第二章:高考古诗文试题的内容分析 | 第26-37页 |
一、古诗文试题中的知识与能力 | 第27-33页 |
二、古诗文试题中凸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33-36页 |
三、古诗文试题中蕴含的过程与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三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古诗文教学 | 第38-61页 |
第一章、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带来的思考 | 第38-40页 |
一、工具性 | 第38-39页 |
二、人文性 | 第39-40页 |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舞 | 第40页 |
第二章、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与"文白之争" | 第40-42页 |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 | 第40-41页 |
二、我对"文白之争"的看法 | 第41-42页 |
第三章: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 第42-59页 |
一、知识与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 | 第42-47页 |
二、过程与方法——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探索 | 第47-52页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古诗文在学生健康品格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中的作用 | 第52-59页 |
第四章:小结 | 第59-61页 |
一、防止"唯知识论"、"唯方法论"、"唯素养论"的现象出现 | 第59-60页 |
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认知规律性 | 第60-61页 |
结论部分 | 第61-64页 |
一、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古诗文的学习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第61-62页 |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行为的要求 | 第62-64页 |
结束语——我的困惑与反思 | 第64-66页 |
注释 | 第66-67页 |
参考书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