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外同类低渗透砂岩天然气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苏里格气田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苏里格气田地质与沉积特征 | 第17-47页 |
·苏里格气田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工区概况 | 第17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7-18页 |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 第18-20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4页 |
·地层特征 | 第20-21页 |
·目的层电性特征 | 第21-22页 |
·主要标志 | 第22页 |
·地层对比结果 | 第22-24页 |
·苏里格气田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划分 | 第24-29页 |
·苏里格气田宏观沉积背景 | 第24页 |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4-29页 |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沉积相和砂体的垂向分布规律 | 第31-32页 |
·沉积模式建立 | 第32-36页 |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有效储层仅是砂岩沉积中的粗岩相单元 | 第36页 |
·高能水道心滩微相是最主要的粗岩相沉积场所 | 第36页 |
·高能水道心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叠置模式是进行有效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和储层预测的基础 | 第36-37页 |
·砂岩分布的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37-47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37-39页 |
·体系域的划分 | 第39-40页 |
·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变化 | 第40-41页 |
·基准面旋回与砂体的展布规律 | 第41-45页 |
·基准面旋回对有利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5-47页 |
3 苏里格气田岩石物理测井储层评价 | 第47-66页 |
·测井系列及其适用性 | 第47-48页 |
·岩性—孔隙度测井系列 | 第47-48页 |
·电阻率测井系列 | 第48页 |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系列 | 第48页 |
·地层倾角测井系列 | 第48页 |
·高渗砂体测井响应机理分析和岩石相识别 | 第48-52页 |
·次生孔隙指数的岩心物理测井响应机理和表征模型 | 第49-51页 |
·多维岩石物理属性空间的岩石相分析 | 第51-52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52-59页 |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 第52-53页 |
·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53-59页 |
·有效储层的识别及分类 | 第59-66页 |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含气砂层的岩石物理测井响应特征 | 第61-62页 |
·有效储层的识别及分类 | 第62-66页 |
4 储层评价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66-80页 |
·储层基本特征 | 第66-67页 |
·成岩作用与高效储层的关系 | 第67-71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67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67页 |
·薄片孔隙特征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 | 第67-70页 |
·成岩相的划分 | 第70页 |
·成岩作用对高效储层的控制 | 第70-71页 |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规律 | 第71-73页 |
·物性资料统计特征 | 第71页 |
·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3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73-75页 |
·孔隙类型 | 第73-74页 |
·压汞曲线特征 | 第74-75页 |
·孔隙结构分类与评价 | 第75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75-77页 |
·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 | 第75-76页 |
·层间、层内非均质特征 | 第76-77页 |
·物性非均质特征 | 第77页 |
·储层四性关系 | 第77-80页 |
·储层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77-78页 |
·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气性的关系 | 第78-80页 |
5 有效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 第80-116页 |
·苏里格气田有效砂体成因类型 | 第80-85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80页 |
·有效砂体成因类型 | 第80-83页 |
·四类储层成因模式 | 第83-85页 |
·有效储层分布的统计学特征 | 第85-89页 |
·有效砂岩占整体砂岩厚度的比例 | 第85-86页 |
·有效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 | 第86-87页 |
·砂体成因单元规模 | 第87页 |
·砂岩、有效砂岩在盒8段垂向剖面的分布 | 第87-89页 |
·利用加密井研究有效砂体叠置模式和分布规律 | 第89-92页 |
·有效砂体叠置模式 | 第90-91页 |
·加密井揭示的有效砂体剖面分布规律 | 第91-92页 |
·试井解释有效砂体规模 | 第92-93页 |
·三维静态地质模型建立 | 第93-114页 |
·建模方法与地质基础 | 第93-96页 |
·构造与地层模型 | 第96-97页 |
·沉积体系与气砂体分布模拟 | 第97-102页 |
·定量储层地质模型 | 第102-109页 |
·储量计算 | 第109-114页 |
·相对富集区块预测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附录 | 第121-125页 |
1) 企业应用证明 | 第121-122页 |
2) 项目鉴定报告 | 第122-123页 |
3) 获奖成果证书 | 第123-124页 |
4)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5)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