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自然常识论文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部分 引论第13-2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2页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第14-17页
     ·研究的缘起第14-16页
       ·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第14-15页
       ·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热潮的关注第15-16页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理论意义第16-17页
       ·实践意义第17页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第17-19页
   ·研究问题和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研究的问题第19页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二部分 本论第22-120页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仿日阶段(1904—1922)第23-39页
   ·清末格致科设置的历史背景第23-27页
     ·国际背景第23页
     ·国内背景第23-27页
       ·开明官吏和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西学思想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24-25页
       ·洋务教育的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实践基础第25页
       ·教会小学的实践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催化剂第25页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制度基础第25-27页
   ·《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小学科学课程第27-32页
     ·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设置第27-28页
     ·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目标第28-29页
       ·清末的教育宗旨第28页
       ·清末小学的培养目标第28-29页
       ·清末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第29页
     ·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内容第29-32页
   ·民国初期(1912—1922)的小学科学课程第32-38页
     ·民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12—1922)第33-38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第33-35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35-36页
         ·民国初期的教育宗旨第35页
         ·小学的培养目标第35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35-36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第36-38页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民国后期的小学科学课程:仿美阶段(1923—1949)第39-74页
   ·壬戌学制产生的背景第39-41页
   ·壬戌学制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23—1949)第41-61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第41-44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44-61页
       ·民国后期的教育总旨及小学的培养目标第44-45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45-46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第46-61页
         ·1927年前的小学科学课本第46-50页
         ·1927年后的小学科学课本第50-6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学科学课程(1927—1949)第61-71页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背景第61-63页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第61-62页
       ·对学习西方的反思第62页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与教育实践第62-63页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第63-71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第63-65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65-67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第67-71页
   ·小结第71-74页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学苏与独立探索阶段(1950—1977)第74-95页
   ·新中国初期的历史背景第74-77页
   ·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第77-93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第77-79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79-93页
       ·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的培养目标第79-81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81-82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第82-93页
   ·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受多种理论影响的阶段(1978—今)第95-120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第95-97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第97-117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第97-101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101-104页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第101-103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第103-104页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第104-117页
   ·小结第117-120页
第三部分 结论第120-133页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与启示第121-133页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第121-128页
     ·小学科学课程名称的演变第121-123页
     ·小学科学课程课时演变第123-125页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第125-127页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演变第127-128页
   ·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反思第128-130页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未来走向第130-133页
     ·课程名称将由"科学"改为"科技",或科学"与"技术并存第130-131页
     ·课时在小学各年级总课时设置中的比例将大大增大第131-132页
     ·课程目标将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第132页
     ·未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将及时更新第132-133页
第四部分 余论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7页
附录第137-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剩余控制权概念的虚拟企业性质及收益分配研究
下一篇: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