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

西部藏族建筑地域文化延续性研究--以青海恰卜恰镇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论文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第11-18页
     ·论文研究的缘起——青海省海南州恰卜恰镇项目简介第11-13页
     ·背景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域特征的逐渐消逝第13-15页
     ·背景之二——青藏铁路的开通及其带来的青藏旅游热第15-16页
     ·背景之三——全球化浪潮与地域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16-18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18-24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8-20页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难点第21-22页
     ·论文研究的结构第22-24页
第2章 矛盾与冲突之一:地域文化,继承还是重塑?第24-56页
   ·地区主义的发展历程概述第25-32页
     ·地域主义理论发展历程第26-27页
     ·发展中国家的地域主义理论发展第27-29页
     ·类型学理论第29-30页
     ·中国的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第30-32页
   ·案例研究第32-36页
     ·云南省中甸县保护与规划——同尺度古城的规划策略第32-34页
     ·中国浙江天台博物馆——传统材料与现代形式的对话第34-35页
     ·埃锡沃斯葡萄酒厂——场所自然和人工记忆的完美结合第35-36页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中国西部小城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36-39页
     ·技术和环境问题第36-38页
     ·地域性的逐渐丧失第38-39页
   ·恰卜恰实践第39-55页
     ·恰卜恰项目总体概况第39-47页
       ·恰卜恰项目概况第39-43页
       ·上位规划第43-44页
       ·实地勘察第44-45页
       ·访谈研讨第45-46页
       ·恰卜恰镇项目总平面图第46-47页
     ·恰卜恰项目的城市设计概述第47-53页
       ·城市定位第47-48页
       ·近期导引与控制第48页
       ·重点实施第48-51页
       ·远景规划第51-53页
     ·恰卜恰项目的建筑设计概述第53-55页
       ·青海湖广场(详见3.4.1 和5.4.3)第53-54页
       ·藏文化中心(详见4.4.3 和5.4.2)第54页
       ·黄河大酒店(详见5.4.1)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3章 矛盾与冲突之二:民族特征与地区特征孰更重要?第56-102页
   ·民族性与地域性相关理论第57-60页
     ·上层建筑与平民建筑第57-58页
     ·宗教和文化对平民建筑的影响作用第58-60页
   ·相关案例第60-64页
     ·西藏昌都昌庆街——民族性与地区性的融合第60-62页
     ·长青橡树教友礼拜堂——地区性增强宗教的亲和力第62-63页
     ·中央邦议会大厦——民族性体现地区性第63-64页
   ·恰卜恰镇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第64-73页
     ·恰卜恰镇的多重区划第64-65页
     ·民族性的影响第65-69页
     ·地区性的影响第69-73页
   ·恰卜恰实践第73-101页
     ·青海湖广场设计——借助民族特征重塑地区特征第73-82页
       ·整体构思——曼陀罗–坛城第74-75页
       ·广场设置第75页
       ·广场铺地第75-78页
       ·广场雕塑第78-82页
     ·城市设计导则——地区特征与民族特征的密切联系第82-95页
       ·恰卜恰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第82页
       ·导则制订的主要思路第82-83页
       ·总则部分第83-85页
       ·导则部分第85-94页
       ·临街立面改造范例第94-95页
     ·城市门户——地区特征的发掘第95-101页
       ·设计初衷第95-96页
       ·整体立意构思第96-97页
       ·各门户构思第97-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4章 矛盾与冲突之三:本地人的梦想与外地人的目光第102-135页
   ·相关理论——观念的差异第104-108页
     ·本地人的梦想——关于先进与落后的争论第104-106页
     ·外地人的目光——伪地域主义第106-107页
     ·与地区性相关的场所理论第107-108页
   ·相关案例第108-112页
     ·北京“橘郡”——“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和自豪感第108-109页
     ·北京“观唐”——“生活在过去”的熟悉感和自豪感第109-111页
     ·温泉景观、旅馆和马厩——可持续性的旅游业发展第111-112页
   ·西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利与弊第112-115页
     ·旅游业对安多文化的威胁第112-113页
     ·对于安多文化保护的议论第113-115页
   ·恰卜恰实践第115-134页
     ·沿河设计轴第115-125页
       ·现状问题分析第116-118页
       ·典型断面设计原则第118-120页
       ·生态河道河岸第120-123页
       ·二阶亲水空间第123-124页
       ·滨河城市设计第124-125页
     ·沿山前保护带——留住珍贵的地区特征第125-129页
       ·自然原生态保护第125-127页
       ·文化原生态保护第127-129页
     ·藏文化中心金字塔与白塔之争——对于居民的城市自豪感第129-134页
       ·普通民众对于“金字塔”方案的质疑第129-130页
       ·白塔——“精神象征物”还是“生活必需品”?第130-134页
   ·小结第134-135页
第5章 矛盾与冲突之四: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关系第135-172页
   ·相关理论第136-141页
     ·建筑师的责任第136-138页
     ·建筑师的缺憾第138-139页
     ·业主的影响力第139-140页
     ·建筑师与施工方的协调问题第140-141页
   ·相关案例第141-145页
     ·美国密苏里圣路易的Pruitt-Igoe公共住屋工程——生活状态是可以被建筑师设计的吗?第141-142页
     ·利尤住屋改造——居民的有效参与第142-143页
     ·深圳万科第五园——房地产商的另一种推动力第143-145页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东部“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入侵第145-147页
     ·本地建筑的警醒第145-146页
     ·外来专业人员的职责第146-147页
   ·恰卜恰实践第147-171页
     ·黄河大酒店——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分歧与冲突第147-158页
       ·关于“建筑红线”第147-148页
       ·关于建筑布局的争论第148-154页
       ·建筑气质的张扬与内敛之争第154-155页
       ·建筑装饰的宗教性之争第155-158页
     ·藏文化中心——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妥协与共识第158-163页
       ·四轮方案的比较第158-159页
       ·最终确定的建筑方案第159-162页
       ·理想模式和妥协模式第162-163页
     ·青海湖广场的施工过程——新项目对本地工业的影响第163-170页
     ·对于城市设计导则的误读——专业语言的表达第170-171页
   ·小结第171-172页
第6章 结语第172-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附录A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历史沿革第180-185页
附录B 恰卜恰项目会谈纪要第185-194页
附录C 恰卜恰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第194-196页
附录D 恰卜恰镇项目最终汇报图纸第196-24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主要项目经历第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认知评价在工作压力过程模式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