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问题的出现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二章 理性设计论研究框架 | 第13-25页 |
一、研究纲领 | 第13-14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国际制度理性设计论 | 第14-25页 |
(一) 理论发展的背景 | 第15-17页 |
(二) 国际制度理性设计论的研究框架 | 第17-25页 |
第三章 理论视角下六方会谈机制化特征探析 | 第25-42页 |
一、历史回顾 | 第25-28页 |
二、六方会谈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 执行问题 | 第28页 |
(二) 分配问题 | 第28-29页 |
(三) 博弈者数目变化和力量不对等的问题 | 第29页 |
(四) 不确定性问题 | 第29-30页 |
三、问题背景下六方会谈的机制特征 | 第30-38页 |
(一) 执行问题 | 第30-32页 |
(二) 分配问题 | 第32-34页 |
(三) 博弈者数目变化以及力量不对等问题 | 第34-36页 |
(四) 不确定性问题 | 第36-38页 |
四、小结 | 第38-42页 |
(一) 成员资格 | 第39页 |
(二) 议题范围 | 第39-40页 |
(三) 集中程度 | 第40页 |
(四) 控制方式 | 第40-41页 |
(五) 灵活性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2-45页 |
一、理论对现实的反思 | 第42-43页 |
(一) 六方会谈机制具有的在解决现有问题方面的优势 | 第42页 |
(二) 六方会谈机制的不足以及缺陷 | 第42-43页 |
(三) 总结 | 第43页 |
二、现实与理论的磨合问题 | 第43-45页 |
(一) 国际制度理性设计论的解释力缺陷 | 第43-44页 |
(二) 如何弥补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