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页 |
·资料来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扶贫成效分析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4页 |
·贫困的概念 | 第22-25页 |
·贫困观念 | 第22-23页 |
·贫困的涵义 | 第23-25页 |
·贫困的标准和度量 | 第25-29页 |
·贫困线的确定 | 第25-26页 |
·中国农村贫困线 | 第26-27页 |
·贫困的度量方法 | 第27-29页 |
·贫困和反贫困的基本理论 | 第29-31页 |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9-30页 |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第30页 |
·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 第30页 |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第30-31页 |
·政府扶贫政策成效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实验经济学的成功启示和“实验方法”借鉴的可能性 | 第31页 |
·新发展观对扶贫成效评估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第34-45页 |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第34-37页 |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规模 | 第34-35页 |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 | 第35-37页 |
·中国农村地区主要致贫因素 | 第37-45页 |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匮乏 | 第37-41页 |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着制度贫困 | 第41-42页 |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落后 | 第42-45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化和主要扶贫措施 | 第45-54页 |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化 | 第45-49页 |
·改革开放前的救济式扶贫政策阶段(1949-1978) | 第45页 |
·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1978-1985年) | 第45-46页 |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1986-1993年) | 第46-47页 |
·扶贫攻坚政策阶段(1994-2000年) | 第47-48页 |
·基本消除贫困政策阶段(2001年至今) | 第48-49页 |
·目前中国农村的主要扶贫措施 | 第49-54页 |
·整村推进 | 第50页 |
·农业产业化 | 第50-51页 |
·自愿移民扶贫模式 | 第51-52页 |
·劳动力输出培训扶贫模式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整体绩效 | 第54-68页 |
·农村贫困状况减轻 | 第54-57页 |
·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发生率降低 | 第54-55页 |
·低收入人口出现加速减少的迹象 | 第55页 |
·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得以提高 | 第55-57页 |
·贫困农户生活水平提高 | 第57-61页 |
·贫困农户食物消费支出增加,饮食结构改善 | 第57-59页 |
·贫困农户财产拥有数量增加 | 第59-60页 |
·农民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改善 | 第60-61页 |
·贫困地区教育情况 | 第61-62页 |
·贫困户、低收入户成人文盲率持续下降 | 第61页 |
·基础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 | 第61-62页 |
·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程度有所提高 | 第62页 |
·贫困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数量增大 | 第62-65页 |
·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 第62-63页 |
·医疗服务得到发展,贫困农户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 第63-65页 |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 第65-68页 |
·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改善 | 第65页 |
·农民负担减轻,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 第65-66页 |
·市场化程度提高 | 第66页 |
·贫困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目前政府农村扶贫政策运行机制分析 | 第68-88页 |
·农村扶贫对象的甄别标准与分类 | 第68-73页 |
·微观甄别标准 | 第68-71页 |
·宏观甄别指标(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 第71-72页 |
·贫困人口的类别特征(致贫原因) | 第72-73页 |
·现行的分类救助模式及瞄准机制 | 第73-75页 |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 第73-74页 |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 第74-75页 |
·有效甄别机制的设计 | 第75-81页 |
·无成本的完美世界 | 第76页 |
·存在测试成本的世界 | 第76-78页 |
·现金式扶贫的弊端 | 第78-79页 |
·具有信息甄别功能的公共工程扶贫机制 | 第79-81页 |
·农村扶贫投入资金的方式途径 | 第81-83页 |
·政府扶贫政策中的资金投入 | 第81页 |
·国际援助对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 | 第81页 |
·民间社团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对扶贫地区的资源投入 | 第81-82页 |
·目前的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政府主导为主 | 第82-83页 |
·扶贫资源配置机制与利用效率 | 第83-88页 |
·扶贫资金的配置机制 | 第83-84页 |
·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84-86页 |
·扶贫资源的传递效率 | 第86页 |
·影响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其它因素 | 第86-88页 |
第七章 影响扶贫政策成效的因素分析 | 第88-99页 |
·政府扶贫开发机制不完善 | 第88-90页 |
·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还没有形成动态的识别机制 | 第89页 |
·在扶贫项目选择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选择机制 | 第89页 |
·在扶贫资金投入上,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目标一致的投入机制 | 第89-90页 |
·在扶贫监管评价上,还没有形成信息对称、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 第90页 |
·政府扶贫资源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90-94页 |
·政府扶贫资金管理低效率 | 第90-91页 |
·扶贫资源的漏出 | 第91-92页 |
·扶贫资源配置不匹配 | 第92-94页 |
·目苗准机制不准确 | 第94-96页 |
·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时,瞄准偏离贫困人群 | 第94-95页 |
·执行移民搬迁项目时,瞄准偏离贫困人群 | 第95-96页 |
·大农业开发扶贫,瞄准偏离贫困人群 | 第96页 |
·扶贫管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 | 第96-99页 |
·中央管理部门协调不够 | 第96-97页 |
·行政部门内层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协调不够 | 第97页 |
·地方扶贫部门与行政部门协调不够,目标不一致 | 第97页 |
·NGO和政府的协调不够 | 第97-99页 |
第八章 提高农村扶贫政策成效的政策建议 | 第99-114页 |
·建立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 | 第99-102页 |
·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城乡扶贫体制 | 第99-100页 |
·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 | 第100页 |
·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及金融部门的参与方式 | 第100-101页 |
·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 | 第101页 |
·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和制度化的机制 | 第101页 |
·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 第101页 |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明确部门间的分工 | 第101-102页 |
·形成动态的贫困识别机制 | 第102-104页 |
·制定新的扶贫标准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 第102页 |
·要形成反贫困的动态目标瞄准机制 | 第102-103页 |
·分类别、按效率和效益原则选择瞄准单元 | 第103页 |
·注意扶贫开发工作对象的轻重缓急 | 第103-104页 |
·形成多元化、多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 第104-107页 |
·政府将始终是中国反贫困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 第104页 |
·引入市场化反贫困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市场化建设进程 | 第104-105页 |
·建立和健全社会扶贫协作帮扶机制 | 第105-106页 |
·建立多元投资和资金管理的扶贫新机制 | 第106-107页 |
·要形成信息对称、监管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 第107-110页 |
·建立一个自上而下,高效独立的贫困监督体系 | 第107-108页 |
·建立有效的工作落实机制 | 第108页 |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组织化和自治化程度 | 第108-109页 |
·利用 NGO的力量,来加强监督 | 第109页 |
·加强管理监督和健全法规制度 | 第109页 |
·借鉴世界银行在其贷款项目管理中的经验 | 第109-110页 |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的公共服务 | 第110-114页 |
·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服务 | 第110-111页 |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服务 | 第111-112页 |
·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