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导论第19-27页
 一、选题的缘起、背景和意义第19-21页
 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第22-25页
 四、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5-27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27-51页
 第一节 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所揭示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经济增长模型第27-32页
  一、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思想源头第27-28页
  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第28-29页
  三、马克思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模型的提出第29-30页
  四、马克思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第30-32页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所揭示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第32-35页
  一、列宁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第32-33页
  二、斯大林对列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第33-35页
 第三节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及其对失业治理研究的启示第35-43页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产生原因的分析第35-36页
  二、马克思具体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资本有机构成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规律第36-37页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表现形式的分析第37-39页
  四、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对失业治理研究的启示第39-43页
 第四节 对马克思经济增长与失业理论的再认识第43-51页
  一、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再认识第43-49页
  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必然产生失业的一般规律第49-51页
第二章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51-86页
 第一节 增长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51-78页
  一、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51-62页
  二、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62-66页
  三、新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66-68页
  四、内生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68-76页
  五、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法则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动规律的揭示第76-78页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78-81页
  一、刘易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的研究第78-79页
  二、费景汉、拉尼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的研究第79-80页
  三、托达罗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的研究第80页
  四、钱纳里和赛尔昆等人提出的“世界发展模型”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动规律的揭示第80-81页
 第三节 转轨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81-82页
  一、转轨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研究第81-82页
  二、转轨经济学研究中对两类不同经济转轨国家的区分第82页
 第四节 失业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基本理论第82-86页
  一、从失业率的构成看经济增长对失业的影响第82-83页
  二、自然失业的治理第83-84页
  三、周期性失业的治理第84-86页
第三章 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一般性的历史考察第86-118页
 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一般数量变动关系的历史考察第86-90页
  一、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数量变动关系的描述第86-88页
  二、奥肯定律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数量变动关系的描述第88-89页
  三、就业弹性系数对经济增长与就业数量变动关系的描述第89-90页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一般结构变动关系的历史考察第90-108页
  一、人口规模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91-93页
  二、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93-99页
  三、二元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99-101页
  四、所有制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101-102页
  五、企业规模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102-103页
  六、对外贸易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103-105页
  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对劳动力供求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第105-108页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发展现实及其对马克思“无产阶级失业和贫困陷阱”的逾越第108-118页
  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失业和贫困陷阱”的预言并没有变为现实第108-109页
  二、资本主义是如何成功逾越马克思预言的“无产阶级失业和贫困陷阱”的呢?第109-116页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错了吗?第116-118页
第四章 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历史考察第118-165页
 第一节 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第118-127页
  一、改革初期(1978—1992)的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第118-121页
  二、深化改革时期(1992 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第121-127页
 第二节 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分析第127-148页
  一、发展中的大国优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影响第128-131页
  二、二元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影响第131-138页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影响第138-141页
  四、技术进步优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影响第141-144页
  五、贸易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失业治理空间的影响第144-148页
 第三节 中国真的即将迎来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吗?第148-159页
  一、“刘易斯转折点”的内涵及其对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启示第148-150页
  二、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会在“十一五”期间到来吗?第150-153页
  三、“民工荒”现象分析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调整第153-159页
 第四节 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第159-165页
  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第159-160页
  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第160-163页
  三、经济高增长并不必然会带来高就业第163-165页
第五章 加快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第165-176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选择第165-168页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内涵第165-166页
  二、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第166-168页
 第二节 对我国传统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成因的分析第168-170页
  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传统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第168-169页
  二、我国当前资源禀赋特征与传统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第169页
  三、我国经济体制模式转型与传统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第169-170页
 第三节 实行与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第170-176页
  一、变革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第170-171页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宏观调控方式,改善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第171-172页
  三、消除资源价格扭曲现象,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第172-173页
  四、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构建有利于内涵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第173页
  五、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支持第173-174页
  六、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174-175页
  七、培育有利于技术、管理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第175-176页
第六章 加快实现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相适应的失业治理模式转型第176-195页
 第一节 中国失业治理模式选择第176-182页
  一、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失业治理之间关系的分析第176-178页
  二、中国失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涵第178-180页
  三、中国失业治理理论的现实选择:长期非充分就业均衡理论第180-182页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失业治理模式的弊端与不足第182-185页
  一、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不适应第183页
  二、以发展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失业治理战略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不适应第183-184页
  三、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协调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不适应第184页
  四、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不畅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不适应第184页
  五、国有经济改革滞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不适应第184-185页
 第三节 实行与加快实现中国失业治理模式转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第185-195页
  一、控制劳动力供给规模,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第185-186页
  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成功转移第186-187页
  三、实施有利于失业治理的产业技术选择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优势第187-189页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吸纳优势第189-191页
  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好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优势第191-192页
  六、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灵活就业第192-195页
结论第195-19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97-203页
后记第203-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研究及题库系统实现
下一篇:菠菜中常用农药残留动态及其限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