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形成原因及改进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一、研究的现实性 | 第6页 |
二、研究的迫切性 | 第6-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7-11页 |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 第7页 |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7-8页 |
三、有效教学的实现 | 第8-10页 |
四、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课堂低效研究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研究手段 | 第11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课堂学习论基础 | 第12-17页 |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点 | 第12-13页 |
二、认知主义的字习观点 | 第13-15页 |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 | 第15-16页 |
四、教师应有的课堂学习观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 | 第17页 |
二、课堂教学的行为分类 | 第17页 |
三、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想 | 第17-18页 |
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课堂低效界说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课堂是什么 | 第20页 |
第二节 低效的内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课堂低效的分析视角 | 第21-22页 |
一、基于课程情境视角 | 第21页 |
二、基于要素分析视角 | 第21页 |
三、基于过程分析视角 | 第21页 |
四、基于行为分析视角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课堂低效的判定原则 | 第22-23页 |
第五节 课堂低效是什么 | 第23-25页 |
一、教学有效性评估指标 | 第23-24页 |
二、课堂低效表征描述 | 第24-25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课堂低效透视 | 第26-58页 |
第一节 简评低效的课程情境 | 第26-29页 |
一、应试取向 | 第26页 |
二、边缘学科 | 第26-27页 |
三、环境冲突 | 第27-28页 |
四、超大班额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审视低效的课堂要素 | 第29-38页 |
一、拷问教学低效的教师 | 第29-31页 |
二、初中生低效学习调查 | 第31-35页 |
三、质疑低效的教学资源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剖析低效的教学过程 | 第38-50页 |
一、教学准备阶段 | 第38-42页 |
二、教学展开阶段 | 第42-49页 |
三、教学总结阶段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例谈低效的课堂行为 | 第50-55页 |
一、低效的教学行为分析 | 第50-54页 |
二、低效的管理行为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节 小结:初中地理课堂低效为什么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走向高效的课堂 | 第58-94页 |
第一节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标准与经验 | 第58-60页 |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第58页 |
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经验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基于课程情境的改进策略 | 第60-71页 |
一、为“地理头脑”的培育而教 | 第60-66页 |
二、开辟地理第二课堂 | 第66-67页 |
三、创新乡土地理教育形式 | 第67-71页 |
第三节 基于课堂要素的改进策略 | 第71-75页 |
一、构建校本教研四层面网络 | 第71页 |
二、以好习惯拯救低效学生 | 第71-72页 |
三、廓清初中地理知识结构 | 第72-75页 |
第四节 基于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的改进策略 | 第75-93页 |
一、运用一般认知规律 | 第75-76页 |
二、把握关键性教学事件 | 第76-86页 |
三、编制和使用地理学案 | 第86-90页 |
四、关注课堂细节 | 第90-93页 |
第五节 小结:初中地理课堂低效怎么办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 | 第98-101页 |
附录一: 学习效率调查问卷 | 第98-100页 |
附录二: 学习好习惯调查问卷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