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第一章 番茄灰霉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1.番茄灰霉病害 | 第12-13页 |
·病原 | 第12页 |
·发病规律 | 第12页 |
·发病症状 | 第12页 |
·危害及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2.微生物防治的研究 | 第13-17页 |
·利用细菌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 第13-15页 |
·利用真菌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 第15-16页 |
·利用放线菌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 第16页 |
·利用内生菌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 第16-17页 |
3.生防机制 | 第17-18页 |
·颉颃作用 | 第17页 |
·竞争作用 | 第17页 |
·重寄生作用 | 第17-18页 |
·诱导抗性 | 第18页 |
·抑制果胶酶活性 | 第18页 |
·促生作用 | 第18页 |
4.问题与展望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5页 |
第二章 番茄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25-37页 |
1.番茄青枯病害 | 第25-27页 |
·青枯病为害症状 | 第25-26页 |
·青枯菌菌系的组成 | 第26页 |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 第26-27页 |
·病原特征 | 第27页 |
·侵染循环 | 第27页 |
2.生物防治 | 第27-31页 |
·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的利用 | 第28-29页 |
·有益根际微生物的利用 | 第29页 |
·有益真菌的利用 | 第29-30页 |
·噬菌体的利用 | 第30页 |
·生物农药的生产利用 | 第30-31页 |
·抗性植株的构建 | 第31页 |
3.浅析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7-75页 |
第一章 番茄生境相关细菌的分离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37-5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分离番茄相关内、外生细菌 | 第38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39页 |
·平板对峙法筛选针对灰霉病菌及其它5种病原菌的颉颃菌 | 第39页 |
·颉颃细菌水解酶和次生代谢物活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颉颃菌16S rDNA限制性酶切图谱(ARDRA)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 第40页 |
·颉颃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温室防效试验 | 第40-41页 |
·颉颃细菌对番茄植株的温室促生实验 | 第41-42页 |
·菌株鉴定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番茄不同生境细菌种群密度 | 第42-43页 |
·番茄灰霉病菌的鉴定结果 | 第43页 |
·番茄不同生境颉颃细菌分离结果 | 第43-45页 |
·离体条件下番茄不同生境颉颃细菌的次生代谢物产生情况 | 第45-46页 |
·颉颃细菌16S rDNA限制性酶切图谱(ARDRA)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颉颃细菌对番茄灰霉病的温室生防效果 | 第48页 |
·颉颃细菌对番茄植株的温室促生实验 | 第48-51页 |
·12个具生防潜力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3.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二章 三株芽孢杆菌诱导番茄对细菌性青枯病的抗性 | 第57-7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植物材料 | 第58-59页 |
·细菌菌株 | 第59页 |
·青枯菌对番茄苗的致病性测定 | 第59页 |
·筛选菌株与青枯菌的离体颉颃实验 | 第59页 |
·通过叶部喷雾法进行ISR的生物测定 | 第59-60页 |
·生防菌株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第60页 |
·植物组织中细菌的定殖 | 第60页 |
·酶活样品的采集及酶活测定 | 第60页 |
·IAA产生及利用无机磷测定 | 第60-61页 |
·RT-PCR样品的采集及检测 | 第61页 |
2.结果 | 第61-68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61-62页 |
·三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 第62-63页 |
·三个菌株对番茄植株的促生长效果 | 第63-64页 |
·颉颃实验结果 | 第64页 |
·定殖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酶活测定结果 | 第65-67页 |
·IAA产生及利用无机磷活性测定结果 | 第67页 |
·RT-PCR结果 | 第67-68页 |
3.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全文结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