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话语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凡例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理论框架 | 第15-16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材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平话语法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一、平话语法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二、平话语法研究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词法 | 第20-29页 |
一、修饰语和名词中心语 | 第20-22页 |
二、名词的小称形式 | 第22-23页 |
三、名词词缀 | 第23-26页 |
·前缀 | 第23-24页 |
·后缀 | 第24-26页 |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第26-29页 |
·形容词的重叠式生动形式 | 第26-27页 |
·形容词附加式生动形式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虚词 | 第29-104页 |
一、代词 | 第29-45页 |
·人称代词 | 第29-34页 |
·指示代词 | 第34-39页 |
·疑问代词 | 第39-45页 |
二、量词的语法功能 | 第45-53页 |
·量词的类型学地位 | 第45-46页 |
·宾阳话量词的分类 | 第46-47页 |
·量词单独作句子成分 | 第47页 |
·“形量结构”及其功能 | 第47-48页 |
·量词的不定冠词功能 | 第48-49页 |
·量词的指示功能 | 第49页 |
·量词的定冠词功能 | 第49-52页 |
·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 | 第52-53页 |
·量词作名词化标记的功能 | 第53页 |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 第53-59页 |
·(能愿)助动词 | 第53-57页 |
·趋向动词 | 第57-58页 |
·系词 | 第58-59页 |
四、副词 | 第59-70页 |
·范围副词 | 第59-62页 |
·时间副词 | 第62-68页 |
·程度副词 | 第68-69页 |
·否定副词 | 第69-70页 |
五、介词 | 第70-81页 |
·关于介词的类型学定义 | 第70-71页 |
·前置词 | 第71-77页 |
·后置词 | 第77-80页 |
·框式介词 | 第80-81页 |
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方言对应成分 | 第81-88页 |
·□O~(33)~的del | 第81-83页 |
·□~地de 2 | 第83-84页 |
·得~得de 3 | 第84-88页 |
七、体貌标记 | 第88-100页 |
·宾阳话述补结构的发展情况 | 第88-90页 |
·完成体 | 第90-92页 |
·经历体 | 第92页 |
·进行体 | 第92-94页 |
·持续体 | 第94-95页 |
·已然体 | 第95-97页 |
·起始体 | 第97页 |
·继续体 | 第97-98页 |
·再次体 | 第98-99页 |
·尝试貌 | 第99页 |
·回复貌 | 第99-100页 |
八、连词 | 第100-104页 |
·词语(短语)间并列关系的表达 | 第100-101页 |
·复句中各种关系的表达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句法结构 | 第104-124页 |
一、动宾句及受事话题化或受事状语化 | 第104-106页 |
·动宾句及受事话题化 | 第104-105页 |
·受事状语化(“把”字句的对应句式) | 第105-106页 |
二、被动化 | 第106-108页 |
三、双宾语句及其相关句式对照 | 第108-110页 |
·双宾语句与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分布 | 第108-109页 |
·宾阳话双宾语句及其相关句式考察 | 第109-110页 |
四、比较结构 | 第110-114页 |
·比较结构的类型学意义 | 第110-111页 |
·等比结构 | 第111页 |
·差比结构 | 第111-114页 |
五、关系化 | 第114-117页 |
·关系化调查的理论意义 | 第114-115页 |
·宾阳话各种句子成分的关系化能力 | 第115-116页 |
·宾阳话关系从句标记的类型 | 第116-117页 |
·宾阳话关系从句的类型 | 第117页 |
六、疑问句 | 第117-124页 |
·疑问句的类型学地位 | 第117-118页 |
·是非问 | 第118-121页 |
·选择问 | 第121-122页 |
·反复疑问句 | 第122-123页 |
·特指疑问句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宾阳话语法的类型学特点 | 第124-133页 |
一、引言 | 第124页 |
二、汉语句法的类型背景 | 第124-126页 |
三、普通话与粤语在语法上的类型学特点 | 第126-129页 |
四、宾阳话语法的类型学特点 | 第129-13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附录 | 第138-141页 |
附录1: 宾阳话声韵调 | 第138-140页 |
附录2: 调查合作者资料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出版成果目录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