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玉米褐斑病病原菌 | 第13页 |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表现 | 第13页 |
·玉米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病害循环 | 第13-14页 |
·玉米褐斑病发生流行原因 | 第14-15页 |
·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 第14页 |
·气候条件适宜 | 第14页 |
·生产上主推品种抗病性较差 | 第14页 |
·品种连作 | 第14-15页 |
·施肥不及时或不得当 | 第15页 |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 第15-16页 |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 第15页 |
·合理密度种植和合理施肥 | 第15页 |
·及时中耕除草并清除田间病残体 | 第15页 |
·药剂防治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供试的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6-19页 |
·供试菌种 | 第16页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16页 |
·供试试剂 | 第16-18页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供试药剂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4页 |
·病原菌休眠孢子囊悬浮液制备和休眠孢子囊萌发统计方法 | 第19页 |
·两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 第19页 |
·两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处理方式和施药时期的控制效果 | 第20-21页 |
·两种杀菌剂对植株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1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剂量的控制效果 | 第21页 |
·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规律调查 | 第21-22页 |
·植株地上部与根系农艺性状测定 | 第22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光合特性的测定(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22页 |
·RuBP 羧化酶(RuBPCase)和PEP 羧化酶(PEPCase)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3页 |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 第24页 |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的大田控制作用研究 | 第24-36页 |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致病力影响测定 | 第24-25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25-30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效调查 | 第30-32页 |
·两种杀菌剂8 叶期喷雾处理对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效调查 | 第33-34页 |
·两种杀菌剂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6-53页 |
·玉米褐斑病病级与空间分布关系调查 | 第36-37页 |
·玉米褐斑病对植株地上部与根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 PEP 羧化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PUBP 羧化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玉米褐斑病的田间控制 | 第53页 |
·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 第53-54页 |
·夏玉米叶片光合羧化酶及保护酶的作用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的控制作用 | 第55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5页 |
·玉米褐斑病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羧化酶及保护酶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