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引言 | 第13-31页 |
| ·农田杂草危害 | 第13-14页 |
| ·除草剂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6页 |
|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 第16-19页 |
| ·农田杂草抗药性机理 | 第19页 |
| ·杂草对ALS 抑制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ALS 与ALS 抑制剂 | 第19-21页 |
| ·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与分布 | 第21-22页 |
| ·杂草对ALS 抑制剂的抗性机理 | 第22-25页 |
| ·杂草对ALS 抑制剂的代谢与抗药性 | 第22-23页 |
| ·ALS 含量与抗药性 | 第23页 |
| ·ALS 活性与杂草抗药性 | 第23-24页 |
| ·ALS 氨基酸突变与杂草抗药性 | 第24-25页 |
| ·杂草抗药性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 ·整株水平测定 | 第25-26页 |
| ·器官或组织水平测定 | 第26-27页 |
|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测定 | 第27页 |
| ·分子水平测定 | 第27-29页 |
| ·抗药性杂草的治理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2页 |
| ·试验药品、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 ·试验药剂 | 第31页 |
| ·主要化学和生化试剂 | 第31-32页 |
| ·试验用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杂草种子采集情况 | 第32-33页 |
| ·不同采集点麦田荠菜抗药性水平测定 | 第33-34页 |
| ·培养皿法 | 第33页 |
| ·药剂配制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数据调查和处理 | 第33页 |
| ·温室盆栽法 | 第33-34页 |
| ·药剂配制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数据调查和处理 | 第34页 |
| ·荠菜抗药性生物型的抗药性生化机理 | 第34-40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 ·酶提取液 | 第34页 |
| ·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 ·荠菜ALS 离体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 ·供试荠菜的培养 | 第35页 |
| ·溶液配制 | 第35页 |
| ·ALS 的提取 | 第35-36页 |
| ·ALS 离体活性测定 | 第36页 |
| ·数据整理和统计 | 第36页 |
| ·荠菜ALS 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 ·供试荠菜的培养 | 第36页 |
| ·溶液配制 | 第36-37页 |
| ·ALS 的提取 | 第37页 |
| ·ALS 活性测定 | 第37页 |
| ·苯磺隆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影响 | 第37-38页 |
| ·供试荠菜培养 | 第37页 |
| ·溶液配制 | 第37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提取 | 第37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8页 |
| ·抗氧化酶POD 活性测定 | 第38页 |
| ·供试荠菜培养 | 第38页 |
| ·溶液配制 | 第38页 |
| ·酶液的提取 | 第38页 |
| ·POD 酶活性的测定 | 第38页 |
| ·抗氧化酶SOD 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 ·供试荠菜培养 | 第38-39页 |
| ·溶液配制 | 第39页 |
| ·酶液的提取 | 第39页 |
| ·SOD 活性的测定和计算 | 第39页 |
| ·抗氧化酶CAT 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 ·供试荠菜培养 | 第39页 |
| ·溶液配制 | 第39-40页 |
| ·酶液的提取 | 第40页 |
| ·CAT 酶活性的测定和计算 | 第40页 |
| ·荠菜抗药性生物型交互抗性测定 | 第40-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麦田生物型荠菜抗药性水平测定 | 第42-45页 |
| ·培养皿法 | 第42页 |
| ·温室盆栽法 | 第42-45页 |
| ·抗药性生物型荠菜的抗性生化机制 | 第45-51页 |
| ·离体条件下苯磺隆对抗、感生物型荠菜ALS 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苯磺隆对抗性和敏感生物型荠菜ALS 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苯磺隆对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荠菜GSTs 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苯磺隆对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荠菜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苯磺隆对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荠菜SOD 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苯磺隆对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荠菜CAT 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抗药性生物型荠菜的交互抗性 | 第51-52页 |
| 4 讨论 | 第52-55页 |
| ·关于北方部分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 | 第52页 |
| ·关于抗药性生物型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机制 | 第52-53页 |
| ·关于抗药性生物型荠菜的交互抗性 | 第53-54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 ·关于P450s 酶系活性测定 | 第54页 |
| ·关于抗药性生物型荠菜的抗药性机制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