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败育新基因S31(t)的研究和图位克隆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3页
 1 水稻生殖发育阶段与籼粳亚种间杂种半不育的关系第11-17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半不育细胞学原因第13-17页
 2 籼粳亚种间杂种半不育遗传机理第17-21页
   ·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不协调导致籼粳杂种F_1不育第17-18页
   ·染色体结构差异导致籼粳杂种F_1不育第18页
   ·亚种间杂种半不育的基因模式第18-21页
 3 雌配子体败育基因定位第21-25页
   ·广亲和基因S5~n的定位与克隆第21页
   ·与S5非等位雌配子体败育基因的定位第21-25页
 4 广亲和基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第25-27页
   ·广亲和品种的鉴定及转育第25-26页
   ·广亲和基因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策略第26-27页
 5 植物分子数量性状研究进展第27-31页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解第27-29页
   ·近等基因系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QTL研究中应用第29-30页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精细定位以及基因克隆中的作用第30页
   ·QTL定位研究的育种应用第30-31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发现第33-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8页
   ·材料和田间种植第34页
   ·育性考察第34-35页
   ·DNA的提取及PCR分析第35-38页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亲本和正反交F_1以及BC_1F_1群体小穗育性表现第38-39页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第39-40页
   ·小穗育性的QTL分析第40-42页
   ·小穗育性位点侧翼标记的分子验证及作用模式分析第42-43页
   ·杂种不育基因的作用模式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对杂种不育基因S31(t)验证及其细胞学的观察第46-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水稻材料及田间种植第47-48页
   ·田间试验第48页
   ·碘一碘化钾染色法测定花粉育性第48页
   ·花粉离体培养方法测定花粉萌发率第48-49页
   ·花粉在柱头上附着情况观察第49页
   ·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亚种间杂种胚囊育性第49-50页
   ·石腊切片及细胞学观察第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60页
   ·两套杂交杂种F_1群体的育性分布第50-52页
   ·遗传分析表明S31(t)是一个雌配子不育基因第52-53页
   ·CSSL34/Asominori杂种F_1花粉育性细胞学的观察第53-56页
   ·CSSL34/Asominori杂种F_1胚囊育性细胞学观察第56-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第四章 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败育基因S31(t)第62-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材料种植第63页
   ·引物设计第63-64页
   ·水稻RNA的提取第64-65页
   ·候选基因的RT-PCR分析第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CSSL34/02428//Asominori三交群体小穗育性的分布第65-66页
   ·S31(t)的初步定位第66-67页
   ·S31(t)的精细定位群体的育性分布及物理图谱的建立第67-69页
   ·54kb区域内基因的预测第69-70页
   ·侯选基因的RT-PCR分析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3页
第五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孕穗期高温耐热性QTL分析第73-8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4-75页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第74-75页
   ·小穗育性的调查和耐热性鉴定指标第75页
   ·分子标记检测与连锁图谱的构建第7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9页
   ·亲本品种和F_1及BC_1F_1群体耐热性表现第75-76页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第76页
   ·QTL分析第76-78页
   ·小穗育性耐热性的上位性分析第78-79页
 3 讨论第79-81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81-83页
 一、全文结论第81-82页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5页
致谢第95-9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习惯的地位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合会”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基于幅度调制法的SR电机间接位置检测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