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6-1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6-7页 |
二、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概述 | 第7-8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8-10页 |
第一章 合会简介 | 第10-18页 |
一、对习惯的基本界定 | 第10-11页 |
二、合会的运作方式及名词释义 | 第11-13页 |
三、合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地位概述 | 第13-18页 |
(一) 合会的历史记述 | 第13-15页 |
(二) 当代有关合会的记录 | 第15-16页 |
(三) 其他国家类似习惯简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制定法与合会的关系 | 第18-24页 |
一、我国传统法律对合会的默认 | 第18-19页 |
二、独一无二的立法例——台湾民法债编有关合会的规定 | 第19-21页 |
(一) 台湾立法的过程 | 第19-20页 |
(二) 台湾民法债编对合会的规定 | 第20-21页 |
三、各国法律对轮流信贷(ROSCA)形式的规制 | 第21-22页 |
四、合会在大陆地区制定法上的生存空间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合会与国家法的实然关系(上)——司法中的合会 | 第24-29页 |
一、合会引发的纠纷(倒会)与司法 | 第24-26页 |
(一) 倒会——合会风险的表现 | 第24-25页 |
(二) 倒会与司法 | 第25-26页 |
二、司法裁判的态度 | 第26-29页 |
(一) 台湾地区法院的裁判 | 第26-27页 |
(二) 香港法庭的裁判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合会与国家法的实然关系(下)——对通州“标会”案的分析 | 第29-35页 |
一、“崩会”——通州“标会”案的记述 | 第29-31页 |
(一) 标会在通州的发展过程 | 第29-30页 |
(二) 崩会机理与政府的态度 | 第30-31页 |
二、司法部门的介入与处理 | 第31-35页 |
(一) 标会案的刑事介入 | 第31-32页 |
(二) 标会案的民事解决机制 | 第32-33页 |
(三) 评价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启示 | 第35-40页 |
一、合会的两面及国家法与合会的互动 | 第35-37页 |
(一) 合会的功能与弊病 | 第35-36页 |
(二) 合会性质转变的区分因素 | 第36页 |
(三) 如何对待对合会 | 第36-37页 |
(四) 合会与国家法良性互动模式 | 第37页 |
二、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轨迹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