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一) 研究缘起:对班级整合问题的兴趣 | 第6页 |
(二) 研究问题的选定: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的启示 | 第6-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一) 班级的社会学研究 | 第7-8页 |
(二) 用文化社会学视角做的研究 | 第8-10页 |
三、核心概念分析 | 第10-14页 |
(一) 整合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整合的手段 | 第12-13页 |
(三) 整合、团结和凝聚力的区别和联系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研究理论和研究过程 | 第14-22页 |
一、文化社会学:在与“结构”相对照中寻找相对自我 | 第14-17页 |
(一) 社会学的传统:结构解释为主体 | 第14-15页 |
(二) 文化社会学取向:文化解读 | 第15-16页 |
(三) 分析框架:三种文化向度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18-22页 |
(一) 我的在场与观察 | 第18页 |
(二) 田野概况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制度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 | 第22-34页 |
一、惯习 | 第22-28页 |
(一) 注重技能的艺术类师范院校:艺术传统规训学生共同活动 | 第22-24页 |
(二) “学姐”参与管理:高度自治下的向心力 | 第24-28页 |
二、学校制度 | 第28-34页 |
(一) 管理制度的目标:将个体归附到集体 | 第28-30页 |
(二) 对“违规者”的惩罚:抑制对抗 | 第30-34页 |
第三章 符号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 | 第34-42页 |
一、日常仪式 | 第34-40页 |
(一) 日常仪式的特征、功能与意义 | 第34-35页 |
(二) 日常仪式的中断、重建与运作 | 第35-40页 |
(三) 日常仪式重建的功能 | 第40页 |
二、集体良知 | 第40-42页 |
(一) 班级集体良知 | 第40-41页 |
(二) 共享的价值观促进整合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构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 | 第42-52页 |
一、班级结构意义的文化 | 第42-44页 |
(一) 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 第42-43页 |
(二) 结构意义的文化冲突 | 第43-44页 |
二、英语十班的师生文化及其冲突 | 第44-52页 |
(一) 年轻的班主任 | 第44-48页 |
(二) 班级文化多维冲突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