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劳动力 | 第12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2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2-13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3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马克思主义农业劳动力转移观 | 第13-14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 | 第14-15页 |
·拉尼斯—费景汉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 | 第15页 |
·乔根森的“农业剩余决定论” | 第15-16页 |
·托达罗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论” | 第16页 |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 | 第19-23页 |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 第19-20页 |
·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 第19页 |
·美国—自由迁移式的转移模式 | 第19-20页 |
·日本—“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 | 第20页 |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启示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 第23-40页 |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析和测算 | 第23-26页 |
·当地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南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 第24-26页 |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6-32页 |
·转移人口占总数的百分比 | 第26页 |
·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 | 第27页 |
·转移人口的转移地区 | 第27-28页 |
·转移人口的就业领域分布 | 第28-29页 |
·转移人口的转移途径 | 第29-30页 |
·转移人口的转移模式 | 第30-32页 |
·南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南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 第33-34页 |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4-36页 |
·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36页 |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性 | 第37页 |
·相关制度不健全,农民工合法权益无保障 | 第37-38页 |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转移能力较弱 | 第38页 |
·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束缚了劳动力转移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南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建议 | 第40-49页 |
·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 第40页 |
·促进南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 第40-42页 |
·促进非农经济发展,创造转移的根本条件 | 第42-44页 |
·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劳动力转移层次 | 第44-45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发机制,增强转移能力 | 第45-46页 |
·创新相关制度,完善转移的重要条件 | 第46-47页 |
·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不利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