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上篇:西方音乐在西欧的扩散 | 第15-32页 |
第一节 西方艺术音乐的源头:罗马圣咏的扩散 | 第16-22页 |
一、罗马圣咏的形成:东方音乐文化的扩散 | 第16-17页 |
1、犹太教音乐的向西扩散 | 第16-17页 |
2、东罗马教会音乐的向西扩散 | 第17页 |
3、西方教会圣咏的统 | 第17页 |
二、罗马圣咏的扩散 | 第17-20页 |
1、向法兰克王国的扩散:政治权力加速扩散 | 第18-19页 |
2、向西欧其他地区的扩散 | 第19-20页 |
三、罗马圣咏的衰败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第一个世俗音乐的中心:阿奎丹的游吟诗人歌曲 | 第22-26页 |
一、游吟诗人歌曲的产生:普罗旺斯语 | 第22页 |
二、游吟诗人歌曲的扩散 | 第22-25页 |
1、向法兰西北部的扩散:奥依语 | 第22-23页 |
2、向英格兰的扩散:法语和英语 | 第23页 |
3、向德意志的扩散:德语 | 第23-24页 |
4、向意大利的扩散:意大利语 | 第24页 |
5、向伊比利亚半岛的扩散:加莱果-葡萄牙语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西方艺术音乐的成熟:大陆北部复调音乐的扩散 | 第26-32页 |
一、大陆北部的复调音乐 | 第26-27页 |
1、复调音乐的产生 | 第26页 |
2、西方统一风格的孕育 | 第26-27页 |
3、西方普遍风格的扩散 | 第27页 |
二、西方统一观念的形成:向南部意大利的扩散 | 第27-29页 |
三、向英国的扩散 | 第29-30页 |
四、向德国的扩散 | 第30页 |
五、向西班牙的扩散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下篇:西方音乐向世界的扩散 | 第32-79页 |
第一节 西方音乐向俄罗斯的扩散 | 第33-38页 |
一、西方教会音乐的扩散 | 第33-34页 |
二、西方音乐扩散到上流社会 | 第34-35页 |
三、俄罗斯艺术音乐作曲家的形成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西方音乐向美洲的扩散 | 第38-45页 |
一、向拉丁美洲的扩散:西班牙移民带来的音乐 | 第38-40页 |
1、新音乐的产生 | 第38-39页 |
2、西班牙“霍达”与歌剧的扩散 | 第39-40页 |
3、拉丁美洲本土音乐家的形成 | 第40页 |
二、西方音乐向美国的扩散:英国移民带来的音乐 | 第40-44页 |
1、移民带来的宗教赞美诗音乐 | 第41页 |
2、移民区的宗教音乐改革与唱歌学校运动 | 第41-42页 |
3、音乐家移居北美 | 第42-43页 |
4、第一新英格兰学派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节 西方音乐向中国的扩散 | 第45-56页 |
一、基督教传教士及教会学校的影响 | 第45-49页 |
1、17 世纪初到18 世纪末期 | 第45-46页 |
2、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初 | 第46-49页 |
二、西方人建立的西式乐队 | 第49-52页 |
1、上海工部局乐队 | 第49-51页 |
2、赫德乐队 | 第51页 |
3、哈尔滨交响乐团 | 第51-52页 |
三、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过程 | 第52-55页 |
1、清政府对西学的认识 | 第52-54页 |
2、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主动选择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反思一:西方音乐扩散的性质 | 第56-63页 |
一、“被动”接受说 | 第56-59页 |
二、“主动”选择说 | 第59-60页 |
三、中国近现代主流音乐文化的归属问题 | 第60-63页 |
对话:西方音乐何以能向世界扩散 | 第63-66页 |
反思二: 西方音乐何以能扩散 | 第66-79页 |
一、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66-68页 |
二、理性精神 | 第68-74页 |
1、数学精神 | 第69-70页 |
2、音乐中的数学精神 | 第70-72页 |
3、科学精神在音乐中 | 第72-74页 |
三、主体精神 | 第74-76页 |
1、个人主义 | 第74-75页 |
2、自由意志 | 第75-76页 |
四、“一”与“多”的关系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附录1: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地图 | 第81-82页 |
附录2:佛兰德斯作曲家各地活动分布图 | 第82-83页 |
附录3:1500 年前后欧洲中西部地图 | 第83-84页 |
附录4:1600 年左右的世界探险路线图 | 第84-85页 |
附录5:1850-1940 年从欧洲迁出的移民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