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内涵发展诉求:存量语境下追求人居环境的高品质建设与和谐发展 | 第12-13页 |
1.1.2 现实人居环境: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生活需求 | 第13页 |
1.1.3 社会发展需求: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的建设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第13-14页 |
1.1.4 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宜居环境建设,关注各年龄群体的交流共享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6-28页 |
1.3.1 居民时空行为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3.2 住区休闲活动空间研究动态 | 第19-24页 |
1.3.3 全龄共享社区研究动态 | 第24-28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1.4.1 时空行为 | 第28页 |
1.4.2 既有居住地段 | 第28-29页 |
1.4.3 休闲活动空间 | 第29-30页 |
1.4.4 全龄共享 | 第3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30-32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3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2-3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34-58页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第34-37页 |
2.1.1 居民时空行为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2.1.2 全龄共享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2.2 居民日常时空行为与休闲活动空间的内在联系 | 第37-43页 |
2.2.1 居民日常休闲活动时空行为的规律性与制约因素 | 第38-39页 |
2.2.2 休闲活动空间对居民日常时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2.2.3 活动空间共享性设计方法的借鉴 | 第40-43页 |
2.3 人群划分与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的内在机制 | 第43-45页 |
2.3.1 年龄分层理论 | 第43页 |
2.3.2 不同年龄群体的划分 | 第43-44页 |
2.3.3 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的内在机制 | 第44-45页 |
2.4 各年龄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指向 | 第45-57页 |
2.4.1 老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 | 第45-48页 |
2.4.2 中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 | 第48-50页 |
2.4.3 青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 | 第50-52页 |
2.4.4 少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 | 第52-54页 |
2.4.5 幼儿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空间 | 第54-56页 |
2.4.6 各年龄群体日常休闲活动需求的空间特征总结 | 第56-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3 西安市铁路局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调研与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分析 | 第58-112页 |
3.1 典型案例选取 | 第58-59页 |
3.1.1 铁路局居住地段的代表性 | 第58-59页 |
3.1.2 铁路局居住地段的成熟度 | 第59页 |
3.1.3 铁路局居住地段人群活动的丰富性 | 第59页 |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3.2.1 数据来源方式 | 第59-60页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3.3 居住地段建设概况与休闲活动空间现状 | 第61-74页 |
3.3.1 居住地段基本情况 | 第61-62页 |
3.3.2 居住地段物质空间环境 | 第62-64页 |
3.3.3 居住地段内休闲活动空间现状情况 | 第64-74页 |
3.4 各年龄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分析 | 第74-103页 |
3.4.1 老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 | 第76-82页 |
3.4.2 中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 | 第82-87页 |
3.4.3 青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 | 第87-92页 |
3.4.4 少年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 | 第92-98页 |
3.4.5 幼儿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 | 第98-103页 |
3.5 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内容与活动空间层级划分 | 第103-110页 |
3.5.1 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内容特点总结 | 第103-106页 |
3.5.2 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空间类型与层级划分 | 第106-109页 |
3.5.3 地段内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的功能更迭 | 第109-11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4 基于时空行为特征的铁路局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实态研究 | 第112-146页 |
4.1 整体休闲活动空间的全龄共享程度 | 第112-123页 |
4.1.1 各年龄群体休闲活动时间集聚特征的叠加分析 | 第112-114页 |
4.1.2 各年龄群体休闲活动空间集聚特征的叠加分析 | 第114-116页 |
4.1.3 各年龄群体休闲活动时空间集聚特征的叠加分析 | 第116-120页 |
4.1.4 基于时空行为特征的休闲活动空间共享程度评价 | 第120-123页 |
4.2 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的活动承载品质 | 第123-129页 |
4.2.1 地段中心级休闲活动空间的活动承载品质与共享问题分析 | 第123-125页 |
4.2.2 街区组团级休闲活动空间的活动承载品质与共享问题分析 | 第125-126页 |
4.2.3 单元院落级休闲活动空间的活动承载品质与共享问题分析 | 第126-127页 |
4.2.4 休闲活动空间属性的自主发展与人群活动需求之间的错位 | 第127-129页 |
4.3 各年龄群体对休闲活动空间的满意度及需求 | 第129-136页 |
4.3.1 受访者年龄群体与职业构成 | 第129-130页 |
4.3.2 各年龄群体对各休闲活动空间的满意度分析 | 第130-131页 |
4.3.3 各年龄群体日常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及意愿 | 第131-134页 |
4.3.4 各年龄群体休闲活动需求与空间现状矛盾总结 | 第134-136页 |
4.4 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与现行相关规划标准条例对比 | 第136-139页 |
4.4.1 现行规划标准中休闲活动空间的配置内容要求 | 第136-137页 |
4.4.2 地段内不同层级休闲活动空间的配置现状情况 | 第137-139页 |
4.4.3 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与现行规划标准对比总结 | 第139页 |
4.5 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系统全龄共享现状问题 | 第139-143页 |
4.5.1 时间利用不完全,未实现错时共享,全龄错峰活动不满足 | 第140页 |
4.5.2 空间层级不明确,布点规模不均衡,全龄活动空间不平均 | 第140-141页 |
4.5.3 空间功能不齐全,设施配置不完善,全龄共享效率较低下 | 第141页 |
4.5.4 空间活动承载弱,场地类型较单一,全龄共享条件不充足 | 第141-142页 |
4.5.5 空间环境体验差,人本设计不完全,全龄共享意愿待加强 | 第142-143页 |
4.6 居住地段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现状问题 | 第143-145页 |
4.6.1 地段中心级—功能相似,场地缺乏,设施不足,时空共享不完全 | 第143-144页 |
4.6.2 街区组团级—分布不均,规模较小,设施单一,时空共享不均衡 | 第144页 |
4.6.3 单元院落级—规模不足,设施较差,环境欠佳,空间共享待提高 | 第144-1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5 时空行为视角下西安市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46-190页 |
5.1 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目标 | 第146-147页 |
5.1.1 休闲活动空间系统满足全龄共享 | 第146页 |
5.1.2 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满足全龄共享 | 第146-147页 |
5.2 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构建原则 | 第147-150页 |
5.2.1 分时共享原则 | 第147-148页 |
5.2.2 空间均衡原则 | 第148页 |
5.2.3 功能复合原则 | 第148-149页 |
5.2.4 代际互动原则 | 第149页 |
5.2.5 动态利用原则 | 第149页 |
5.2.6 全龄适宜原则 | 第149-150页 |
5.3 既有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系统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50-159页 |
5.3.1 探索时间共享性机制,建立休闲活动微空间系统 | 第151-152页 |
5.3.2 调整空间层级与模式,构建全龄共享空间体系 | 第152-154页 |
5.3.3 完善空间多样化功能,增进全龄活动承载品质 | 第154-155页 |
5.3.4 营造空间多元与共享,促进全龄日常互动交往 | 第155-156页 |
5.3.5 加强设施人性化设计,提高全龄使用安全便捷 | 第156-158页 |
5.3.6 提高环境与绿化品质,加强全龄共享空间意愿 | 第158-159页 |
5.4 既有居住地段各层级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59-168页 |
5.4.1 地段中心级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60-163页 |
5.4.2 街区组团级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63-165页 |
5.4.3 单元院落级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建设策略 | 第165-168页 |
5.5 铁路局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优化设计示例 | 第168-188页 |
5.5.1 地段休闲活动空间系统全龄共享优化设计 | 第168-178页 |
5.5.2 各层级典型休闲活动空间全龄共享优化设计 | 第178-1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6 结语 | 第190-194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190-193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190-192页 |
6.1.2 研究创新 | 第192-193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93-194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193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0页 |
图表目录 | 第200-207页 |
图录 | 第200-204页 |
表录 | 第204-207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207-208页 |
附录 | 第208-240页 |
附录一 铁路局居住地段各休闲活动空间不同年龄群体活动状况调研 | 第208-234页 |
附录二 铁路局居住地段休闲活动空间各年龄群体使用状况问卷调查 | 第234-240页 |
致谢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