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8页 |
第一章 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研究进展及选题意义 | 第28-74页 |
·前言 | 第28-30页 |
·中孔分子筛的合成 | 第30-34页 |
·柱撑法 | 第31页 |
·阳离子交换法 | 第31页 |
·阴离子交换法 | 第31页 |
·柱撑体嵌入法 | 第31-32页 |
·自组装法 | 第32-34页 |
·中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第34-41页 |
·液晶模板机理 | 第34-35页 |
·棒状自组装模型 | 第35-36页 |
·电荷密度匹配机理 | 第36-37页 |
·协同作用机理 | 第37-38页 |
·搭脚手架机理 | 第38-39页 |
·中孔分子筛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39-41页 |
·介中孔分子筛的合成体系和合成路线 | 第41-45页 |
·中孔分子筛的合成体系 | 第41-43页 |
·水热合成体系 | 第41-42页 |
·非水合成体系 | 第42-43页 |
·中孔分子筛的合成路线 | 第43-45页 |
·中孔分子筛的多样性 | 第45-48页 |
·SBA-15中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 第48-51页 |
·SBA-15的结构及性质 | 第49页 |
·SBA-15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49-51页 |
·传统水热合成法合成SBA-15 | 第49-50页 |
·醇热合成法合成SBA-15 | 第50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50页 |
·形貌控制 | 第50-51页 |
·骨架掺杂和表面改性 | 第51页 |
·固体超强酸的研究进展 | 第51-57页 |
·引入其它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 | 第53-54页 |
·引入稀土元素 | 第54页 |
·引入分子筛 | 第54-55页 |
·纳米粒子超强酸催化剂 | 第55-56页 |
·非硫酸促进型的金属氧化复合型 | 第56-57页 |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第57-5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9-74页 |
第二章 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合成及其性能 | 第74-111页 |
·前言 | 第74-79页 |
·中孔氧化锆的合成 | 第74-77页 |
·水热体系 | 第74-76页 |
·非水体系 | 第76-77页 |
·掺杂中孔氧化锆的合成 | 第77-79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实验原料 | 第79-80页 |
·合成路线 | 第80页 |
·中孔氧化锆的合成 | 第80页 |
·掺杂中孔氧化锆的合成 | 第80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80-82页 |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80-81页 |
·孔结构的测定 | 第81页 |
·晶体形貌分析 | 第81页 |
·热分析 | 第8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106页 |
·纯组分中孔氧化锆分子筛合成参数的影响 | 第82-91页 |
·模板剂用量的影响 | 第82页 |
·pH的影响 | 第82-83页 |
·三乙醇胺用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预晶化温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预晶化时间的影响 | 第85-87页 |
·晶化温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晶化时间的影响 | 第88页 |
·在最佳条件下所得样品的特性 | 第88-91页 |
·纯组分中孔氧化锆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 | 第91-93页 |
·热稳定性 | 第91-92页 |
·水热稳定性 | 第92-93页 |
·掺杂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表征 | 第93-106页 |
·掺铝元素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表征 | 第93-98页 |
·掺铝中孔氧化锆的XRD分析 | 第93-94页 |
·掺铝中孔氧化锆的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94页 |
·掺铝中孔氧化锆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94-95页 |
·铝的不同加入量的影响 | 第95-98页 |
·掺铝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 | 第98-99页 |
·样品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98-99页 |
·样品的水热稳定性分析 | 第99页 |
·掺锌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表征 | 第99-103页 |
·锌的不同加入量对样品XRD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加入三乙醇胺(TEAH)络合剂对掺锌样品XRD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焙烧温度对掺锌样品XRD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不同焙烧时间对掺锌样品XRD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掺钇、镧、铈和钍中孔氧化锆分子筛的表征 | 第103-106页 |
·加入元素钇、镧、铈和钍对合成中孔氧化锆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加入元素镧或钍对中孔氧化锆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三章 浸渍晶化法合成Zr-SBA-15分子筛及其性能 | 第111-125页 |
·前言 | 第111-112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12-113页 |
·实验部分 | 第113-114页 |
·实验原料 | 第113页 |
·合成路线 | 第11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3-1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2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14-117页 |
·硝酸锆加入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115页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三乙醇胺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17-118页 |
·元素分析 | 第118-119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119-120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120-121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一步晶化法合成锆硅中孔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 第125-140页 |
·前言 | 第125页 |
·本章实验思路 | 第125-126页 |
·实验部分 | 第126-127页 |
·实验原料 | 第12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6页 |
·实验制备过程 | 第126-127页 |
·Zr-MCM-41的合成 | 第126页 |
·Zr-SBA-15的合成 | 第126-1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8页 |
·Zr-MCM-41的表征与分析 | 第127-130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27-128页 |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28-130页 |
·TG-DTA分析 | 第130页 |
·Zr-SBA-15的表征及分析 | 第130-138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30-133页 |
·硝酸锆加入量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硝酸铝加入量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33-135页 |
·元素分析 | 第135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135-13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二步晶化法合成Zr-SBA-15中孔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 第140-165页 |
·前言 | 第140-141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41页 |
·实验部分 | 第141-142页 |
·实验原料 | 第141-14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2页 |
·Zr-SBA-15的制备方法 | 第142页 |
·在盐酸体系下合成 | 第142页 |
·在加硫酸体系下合成 | 第142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142-161页 |
·在盐酸体系下合成的Zr-SBA-15样品的表征与讨论 | 第142-154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43-148页 |
·硝酸锆加入量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预晶化温度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预晶化时间的影响 | 第145页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加入量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加入正硅酸乙酯和锆顺序不同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147-148页 |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48-150页 |
·元素分析 | 第150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150-15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151-153页 |
·~(29)Si NMR分析 | 第153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第153-154页 |
·在加硫酸体系下合成的Zr-SBA-15样品的表征与讨论 | 第154-161页 |
·XRD分析 | 第154-156页 |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156-158页 |
·TEM分析 | 第158-159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第159-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2-165页 |
第六章 硫酸促进含锆中孔分子筛的酸性及其酸催化性能 | 第165-199页 |
·前言 | 第165-168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68-169页 |
·实验部分 | 第169-170页 |
·实验原料 | 第169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9-170页 |
·吡啶红外(FTIR)分析 | 第169页 |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 | 第169-170页 |
·正戊烷异构化反应性能测试 | 第170页 |
·中孔SO_4~(2-)/ZrO_2及SO_4~(2-)/Zr-SBA-15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 | 第170页 |
·中孔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 第170页 |
·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 第170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170-194页 |
·中孔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的酸性评价 | 第171-173页 |
·中孔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正戊烷异构化反应性能 | 第171-172页 |
·中孔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的NH_3-TPD分析 | 第172-173页 |
·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酸性评价 | 第173-194页 |
·盐酸体系下两步法合成的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酸性评价 | 第173-186页 |
·浸渍用硫酸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175-177页 |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177-178页 |
·脱除模板剂方法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锆硅比的影响 | 第180-183页 |
·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XPS分析 | 第183-186页 |
·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吡啶-IR分析 | 第186页 |
·加硫酸体系下两步法合成的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酸性评价 | 第186-192页 |
·n_(H_2SO_4)/n_(HCl)及Zr/Si摩尔比的影响 | 第187-191页 |
·元素分析 | 第191-192页 |
·吡啶-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2页 |
·浸渍晶化法合成的中孔SO_4~(2-)/Zr-SBA-15固体超强酸的酸性评价 | 第192-194页 |
·锆硅摩尔比的影响 | 第193-194页 |
·吡啶-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96-199页 |
第七章 总结、展望与创新性 | 第199-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