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第1章 前言第9-14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9-1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油-源对比第10-11页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及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类型第11页
     ·油藏解剖及其成因组合性分析第11页
     ·输导体系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组合样式研究第11页
     ·落实研究区油气运移的优势输导体系第11页
     ·勘探潜力分析第11页
   ·技术路线第11-12页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第12-14页
第2章 油气地质概况第14-22页
   ·研究区位置第14页
   ·下第三系地层发育特征第14-19页
   ·构造样式第19-20页
   ·油气勘探现状第20-22页
第3章 油-源对比第22-40页
   ·油源对比的原理第22-23页
   ·主力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第23-27页
   ·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第27-33页
   ·油-源对比第33-37页
   ·综合分析和对比结论第37-40页
第4章 成藏动力系统分隔与油气主要驱动机制第40-56页
   ·异常流体压力系统发育特征第40-47页
   ·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的分隔特征第47-48页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第48-51页
   ·油气优势输导体系的控因分析第51-56页
第5章 油气输导体系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组合特征第56-73页
   ·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开启性第56-62页
   ·主力砂岩层输导第62-65页
   ·地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第65-70页
   ·输导体系构成要素的空间组合方式第70-73页
第6章 输导体系综合评价第73-106页
   ·典型油藏解剖及其空间组合性分析第73-82页
   ·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分析第82-90页
   ·优势输导体系样式第90-94页
   ·研究区油气运移路径数值模拟第94-106页
第7章 结论和认识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欧政党组织形态及发展研究
下一篇:含锆中孔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其硫酸促进型超强酸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