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知识型员工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分类及激励的主要方法 | 第16-26页 |
·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第16-17页 |
·知识型员工的分类 | 第17页 |
·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征分析 | 第17-20页 |
·较强的自主意识 | 第17-18页 |
·独立的价值观 | 第18页 |
·较强的流动意愿 | 第18-20页 |
·知识型员工的产权激励理论 | 第20-22页 |
·激励的涵义 | 第20页 |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理论 | 第20-22页 |
·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主要方法 | 第22-24页 |
·金钱激励 | 第22-23页 |
·参与、目标和工作激励 | 第23页 |
·尊重、认可与荣誉激励 | 第23-24页 |
·晋升和发展激励 | 第24页 |
·负激励 | 第24页 |
·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目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 第26-34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6-30页 |
·信息经济学 | 第26-27页 |
·现代契约理论 | 第27-28页 |
·知识型员工管理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知识型员工管理与激励理论 | 第29-30页 |
·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家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合约设计 | 第34-46页 |
·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34-35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有效激励机制设计流程 | 第34-35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激励机制设计的三阶段 | 第35页 |
·道德风险与最优激励合同 | 第35-36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 第36-40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说 | 第36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36-38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知识型员工最优激励合约设计 | 第38-39页 |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引入状态观测变量时知识型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研究 | 第40-42页 |
·引入状态观测变量时的问题研究 | 第40-41页 |
·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假设努力程度与能力对业绩贡献可分离时的问题研究 | 第42-46页 |
·模型建立 | 第42-45页 |
·结论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我国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建议 | 第46-54页 |
·国外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主要措施 | 第46-48页 |
·美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 | 第46-47页 |
·日本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 | 第47页 |
·欧洲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 | 第47-48页 |
·国内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措施的研究 | 第48-51页 |
·我国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研究 | 第48-49页 |
·我国知识型员工与国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比较 | 第49-50页 |
·目前我国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激励策略建议 | 第51-54页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