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1页 |
第一节 原始文字的定义和定名 | 第12-23页 |
第二节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概览 | 第23-3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34-3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材料 | 第38-41页 |
第二章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 | 第41-133页 |
第一节 文字产生的演义 | 第41-60页 |
第二节 文字的孕育 | 第60-85页 |
第三节 文字系统的产生 | 第85-108页 |
第四节 字符的产生 | 第108-125页 |
第五节 文字产生的原因 | 第125-131页 |
第六节 本章总结 | 第131-133页 |
第三章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发展 | 第133-208页 |
第一节 文字系统的发展 | 第133-161页 |
第二节 字符构字的发展 | 第161-176页 |
第三节 符号可拆分度的发展及字符规整化 | 第176-187页 |
第四节 文字变体的产生 | 第187-199页 |
第五节 文字发展的原因 | 第199-205页 |
第六节 本章总结 | 第205-208页 |
第四章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流变 | 第208-267页 |
第一节 原始文字的濒危与消亡 | 第208-219页 |
第二节 原始文字的成熟 | 第219-234页 |
第三节 原始文字的接触与传播 | 第234-250页 |
第四节 新文字的产生 | 第250-260页 |
第五节 文字使用范围的变化 | 第260-265页 |
第六节 本章总结 | 第265-267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267-282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267-272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272-279页 |
第三节 本文的术语总结 | 第279-282页 |
附录: 纳西语洛克音标与国际语音协会(IPA)音标对照表 | 第282-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