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关于研究主题的说明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一、生涯历程的体验 | 第12页 |
二、现有研究的缺失 | 第12-13页 |
三、先驱者们的启迪 | 第13-14页 |
四、师长们的鼓励 | 第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20页 |
一、间接隐含内、外生涯关系的国外主要生涯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二、直接论述内、外职业生涯关系的国外生涯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三、间接隐含内、外生涯关系的国内主要生涯理论概述 | 第17页 |
四、直接论述内、外生涯关系的国内生涯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一、生涯 | 第20页 |
二、内生涯 | 第20-21页 |
三、外生涯 | 第21-22页 |
四、互动关系 | 第22页 |
五、双圆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23-35页 |
第一节 为何选择质性研究 | 第23-26页 |
一、理论上需要:研究主题需要质性方法 | 第23-24页 |
二、实践上可行一:研究者有能力用好质性方法 | 第24-25页 |
三、实践上可行二:研究对象愿意接纳质性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如何开展质性研究 | 第26-35页 |
一、慎重选择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二、差异式说服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三、多角度反复搜集原始资料 | 第28-29页 |
四、规范灵活的资料处理 | 第29-30页 |
五、团队协作式的文本解读 | 第30-31页 |
六、灵活务实的成果表述 | 第31-33页 |
七、互利式主动反馈 | 第33-34页 |
八、选择性追踪研究 | 第34-35页 |
第三章 A先生:总体互动不良(上) | 第35-67页 |
第一节 生涯成长史上篇:坎坷的学生时代 | 第35-42页 |
第二节 学生时代互动关系历程解析上:进入高中前 | 第42-55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42-46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46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46-55页 |
第三节 学生时代互动关系历程解析下:高中与大学 | 第55-67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55-59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59-60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60-67页 |
第四章 A先生:总体互动不良(下) | 第67-103页 |
第一节 生涯成长史下篇:坎坷的工作历程 | 第67-73页 |
第二节 工作时代互动历程解析上:某大学本部时期 | 第73-88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74-78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78-79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79-88页 |
第三节 工作时代互动关系历程解析下:G分校时期 | 第88-94页 |
一、06年10月初的想法及解析 | 第88-91页 |
二、06年12月初的想法及解析 | 第91-93页 |
三、近期生涯发展趋势预测 | 第93-94页 |
第四节 A先生内、外生涯互动历程小结 | 第94-103页 |
一、互动历程整体概述 | 第94-97页 |
二、互动中的外显性特征 | 第97-100页 |
三、互动中的内隐性特征 | 第100-102页 |
四、简短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D女士:总体互动良好(上) | 第103-125页 |
第一节 生涯成长史上篇:辉煌的学生时代 | 第103-109页 |
第二节 学生时代互动解析上:进入高中前 | 第109-117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109-112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112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学生时代互动解析下:高中与大学 | 第117-125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117-118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118-119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119-125页 |
第六章 D女士:总体互动良好(下) | 第125-160页 |
第一节 生涯成长史下篇:辉煌的工作历程 | 第125-133页 |
第二节 工作时代互动解析上:H学院分院时期 | 第133-143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133-137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137-138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工作时代互动解析下:M学院时期 | 第143-152页 |
一、内生涯历程概要 | 第143-145页 |
二、外生涯历程概要 | 第145页 |
三、内、外生涯互动情况解析 | 第145-148页 |
四、当前主要观念解析 | 第148-150页 |
五、近期生涯发展趋势预测 | 第150-152页 |
第四节 D女士内、外生涯互动历程小结 | 第152-160页 |
一、互动历程整体概述 | 第152-155页 |
二、互动中的外显性特征 | 第155-158页 |
三、互动中的内隐性特征 | 第158-159页 |
四、简短结论 | 第159-160页 |
第七章 双圆理论——内生涯与外生涯互动的关系 | 第160-179页 |
第一节 研究个案互动历程的整体比较 | 第160-166页 |
一、主要差异点 | 第160-162页 |
二、共性结论 | 第162-163页 |
三、本研究的图形表述设想:双圆模型图 | 第163-165页 |
四、本研究的理论建构设想:生涯辅导的双圆理论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双圆理论设想的要点概述 | 第166-171页 |
一、理论萌发与确定的逻辑过程 | 第166-167页 |
二、基本思想 | 第167页 |
三、主要命题 | 第167-170页 |
四、适用范围 | 第170页 |
五、余留问题 | 第170-171页 |
第三节 双圆理论操作指南 | 第171-175页 |
一、指导原则 | 第171-172页 |
二、操作步骤 | 第172-173页 |
三、运用方式 | 第173-174页 |
四、前提条件 | 第174页 |
五、注意事项 | 第174-175页 |
第四节 双圆理论应用示例:以A先生为例 | 第175-179页 |
一、生涯史模型表达图及说明 | 第175-177页 |
二、未来生涯发展的主要危害 | 第177页 |
三、未来生涯发展的主要优势 | 第177页 |
四、未来生涯发展的行动建议 | 第177-179页 |
第八章 尾声:研究体验 | 第179-182页 |
体验一:任何生涯状态皆有必然性 | 第179页 |
体验二:任何生涯经历都可能成为一笔人生财富 | 第179-180页 |
体验三:任何生涯发展均离不开外部支撑 | 第180页 |
体验四:价值取向是不同生涯道路的深层动力 | 第180页 |
体验五:高成就动机是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前提 | 第180-182页 |
附录:生涯成长史回顾部分问题参考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5页 |
后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