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当归属(Angelica L.)的系统分类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综述 | 第13-25页 |
| 1 分类简史 | 第13-15页 |
| 2 经济价值 | 第15页 |
| 3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5-17页 |
|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 ·叶柄解剖学 | 第16页 |
| ·果实解剖学 | 第16-17页 |
| ·花粉形态研究 | 第17-18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18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8-20页 |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5页 |
| 正文 | 第25-78页 |
| 1 引言 | 第25-26页 |
| 2 当归属系统分类研究 | 第26-78页 |
| ·果实的解剖学研究 | 第26-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花粉形态学研究 | 第31-3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1页 |
| ·试验结果 | 第31-33页 |
| ·讨论 | 第33-38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38-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 ·茂汶当归 | 第38页 |
| ·管鞘当归 | 第38-39页 |
| ·阿坝当归 | 第39-40页 |
| ·当归 | 第40页 |
| ·当归属植物核型特征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3页 |
| ·中国当归属植物地理学研究 | 第43-56页 |
| ·当归属的分布情况 | 第43-44页 |
| ·世界分布 | 第43页 |
| ·中国分布 | 第43-44页 |
| ·中国当归属的地理分布特点 | 第44-51页 |
| ·水平分布 | 第44页 |
| ·垂直分布 | 第44页 |
| ·替代现象 | 第44-45页 |
| ·狭限分布 | 第45-51页 |
| ·中国当归属植物的区系特点 | 第51-52页 |
| ·种类丰富、特有种多 | 第51页 |
| ·中国当归属植物的区系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 ·中国当归属的地理分区 | 第52-53页 |
| ·地理分布与亲缘关系的讨论 | 第53-54页 |
| ·分布范围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中国当归属植物分布特征及迁移路线 | 第54-55页 |
| ·台湾当归属植物的分布特殊性 | 第55-56页 |
| ·分子系统学 | 第56-66页 |
| ·基因的选取 | 第56-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总D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 ·ITS区的扩增 | 第59页 |
| ·PCR产物的纯化以及胶回收 | 第59-60页 |
| ·数据分析以及系统树的构建 | 第60页 |
| ·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6页 |
| ·分支分析 | 第66-7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67-72页 |
| ·各分类群分支分析 | 第69-72页 |
| ·当归属原始类型特征 | 第72页 |
| ·结论 | 第72-77页 |
| ·当归属的分类处理 | 第72-76页 |
| ·阿坝当归的系统位置 | 第76-77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77-7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8页 |
| 附图Ⅰ | 第88-89页 |
| 附图Ⅱ | 第89-90页 |
| 附图Ⅲ | 第90-91页 |
| 附图Ⅳ | 第91-92页 |
| 附图Ⅴ | 第92-93页 |
| 附图Ⅵ | 第93-94页 |
| 附图Ⅶ | 第94-95页 |
| 附图Ⅷ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