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新华社对外报道优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arct第4-8页
引论第8-10页
1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发端和发展第10-17页
   ·对外报道的含义第10-14页
     ·对外报道的含义和受众范围界定第10-11页
     ·对外报道和对外宣传第11-12页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是国际信息流不平衡的产物第12-14页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发端和发展第14-17页
     ·新华社对外报道业务的萌芽第14页
     ·开办英文广播——新华社对外新闻报道的发端第14-15页
     ·建国后新华社对外新闻报道的发展第15-17页
2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现状和优化的紧迫性第17-31页
   ·新华社在国内对外报道媒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第17-18页
     ·目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报道媒体第17页
     ·作为对外报道“消息总汇”的新华社第17-18页
   ·对外新闻编辑部——新华社对外报道的“传者”第18-20页
     ·由新华社“英播部”发展而来的新华社“对外部”第18-19页
     ·新华社对外新闻产品的构成第19-20页
   ·新华社对外报道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20-24页
     ·西方政府加大外宣投入,西方通讯社驶入新的发展“快车道”第20-22页
     ·中国的“国家形象包装”巫需有效的对外报道第22-23页
  2 3.3 通讯社传统“通稿”运作模式面临挑战第23-24页
   ·有效传播:新华社对外报道面临的问题和优化报道的目标第24-31页
     ·新华社海外用户数量和落地率的统计数字与现实报道效果的反差第24-26页
     ·传播者:来自官方身份的尴尬第26-27页
     ·传播渠道:边缘还是主流?第27页
     ·传播对象:“坏孩子”的刻板印象与“友好邻邦”印象并存第27-29页
     ·传播内容:稿件“上天”易“落地”难,根源何在?第29-31页
3 三管齐下优化新华社对外报道第31-51页
   ·多种声音,一个新华:传播者的“民间色彩”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第31-33页
     ·增加新华社对外报道中的民间声音第31-32页
     ·依托中国特稿社勾画新华社民间身份第32-33页
   ·不拘一格,殊途同归:针对不同对象,尝试多种传播渠道第33-36页
     ·借船出海——多种途径落地主流媒体第33-34页
     ·重点突破,开辟亚太地区供稿专线第34-35页
     ·与国外少数族裔媒体合作,联合发出中国的声音第35页
     ·搭乘新兴媒介快车,拓展互联网对外报道渠道第35-36页
   ·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对外性和针对性,优化对外新闻产品第36-51页
     ·内外有别——把握对外报道的对外性第37-47页
       ·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先声夺人第37-38页
       ·与国际接轨,塑造平衡的报道风格第38-41页
       ·“外国人不是中国人”,运用背景解释提高报道易读性第41-43页
       ·演绎推理让位于归纳论证,从事实与人物入手报道宏观主题第43-47页
     ·外外有别——重视对外报道的针对性第47-51页
       ·巧用“智库”,让报道有的放矢第47-49页
       ·作好“专”字文章,细分供稿线路第49-51页
结语第51-54页
注释第54-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第60-61页
后记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酿造水中的常量离子、微量离子对啤酒酿造的影响
下一篇:应聘者印象管理行为对招聘者评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