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研究
一 引言 | 第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7-8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8页 |
二 企业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 第8-16页 |
(一) 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 | 第8-9页 |
(二) 交易费用理论 | 第9-11页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1-12页 |
(四)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2-14页 |
(五) 国内学者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三 马克思的企业所有权理论 | 第16-22页 |
(一) 企业的本质 | 第16-18页 |
(二) 资本雇佣劳动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 第18-21页 |
(三) 对马克思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思考 | 第21-22页 |
四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依据 | 第22-33页 |
(一) 人力资本的形成 | 第22-25页 |
(二) 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性 | 第25-28页 |
(三) 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产权特征 | 第28-30页 |
(四)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 | 第30-33页 |
五 双重成本约束下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模型 | 第33-41页 |
(一) 詹森和麦克林的最优决策权安排模型 | 第33-35页 |
(二) 杨瑞龙与刘刚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模型 | 第35-37页 |
(三)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的模型 | 第37-39页 |
(四)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模型的意义 | 第39-41页 |
总结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