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理论综述与借鉴 | 第14-28页 |
| ·国内外弱势群体研究理论综述 | 第14-24页 |
|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4-17页 |
| ·研究弱势群体的主要理论范畴 | 第17-23页 |
|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研究的特点 | 第23-24页 |
| ·沟通理论述评 | 第24-28页 |
| ·对沟通的一般性解释 | 第24-25页 |
| ·政治沟通概念简介 | 第25-26页 |
| ·政治沟通的方法论视角 | 第26-28页 |
| 3 我国弱势群体的沟通困境及影响 | 第28-37页 |
| ·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及特征 | 第28-30页 |
| ·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 | 第28-29页 |
|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特征 | 第29-30页 |
| ·我国弱势群体的沟通困境 | 第30-34页 |
| ·沟通主体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 ·沟通渠道不畅 | 第32页 |
| ·沟通过程的问题 | 第32-33页 |
| ·沟通的非均衡性正在加剧 | 第33-34页 |
| ·我国弱势群体沟通困境造成的影响 | 第34-37页 |
| ·沟通不畅,增加社会风险隐患 | 第34页 |
| ·加剧弱势群体边缘化,不利于社会整合 | 第34-35页 |
| ·破坏党和政府的权威,引发对改革的错误评价 | 第35页 |
| ·信仰天平倾斜,易受非法组织的利用 | 第35-37页 |
| 4 重构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的探索 | 第37-50页 |
| ·重构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7页 |
| ·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需要 | 第37-38页 |
| ·增强国家的社会控制力的需要 | 第38页 |
|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38-39页 |
| ·沟通是公众的权力,更是政府的义务 | 第39页 |
| ·重构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的目标与思路 | 第39-41页 |
| ·目标 | 第39-40页 |
| ·构建的思路 | 第40-41页 |
| ·重构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的具体对策 | 第41-50页 |
| ·渠道的选择与创新 | 第41-47页 |
| ·重构我国弱势群体沟通机制的运作流程 | 第47-50页 |
| 5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7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