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4 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界定及其发展的根本动因 | 第14-35页 |
1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界定 | 第14-21页 |
1.1 职业、专业和专业化标准的定义 | 第14-15页 |
1.2 教师的专业属性 | 第15-19页 |
1.3 教师个体专业化释义 | 第19-21页 |
2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教育理念 | 第21-24页 |
2.1 何为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2.2 教育理念对教师个体的重要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后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蕴涵 | 第24-35页 |
1 后现代教育理念的产生渊源 | 第24-28页 |
1.1 全球化:后现代教育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4-25页 |
1.2 后现代教育理念产生的哲学依据:后现代主义流派 | 第25-28页 |
2 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思想 | 第28-35页 |
2.1 后现代教育目的观 | 第28-29页 |
2.2 后现代课程观 | 第29-32页 |
2.3 后现代师生观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后现代教育理念观照下的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取向 | 第35-47页 |
1 后现代教育目的观下教师的认知结构取向 | 第35-37页 |
1.1 从知识本质看,知识增长应以主观建构性为导向 | 第35-36页 |
1.2 从知识效用看,知识是以丰富内心世界为追求 | 第36页 |
1.3 从知识形态看,知识具有是动态演进性 | 第36页 |
1.4 从知识发展看,知识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36-37页 |
2 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的教学技能取向 | 第37-41页 |
2.1 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个体的“意义的建构” | 第37-38页 |
2.2 在教学原则上,不再是简单地“填灌” | 第38页 |
2.3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 第38页 |
2.4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反思特征的教师形象 | 第38-41页 |
3 后现代师生观下教师的师生关系取向 | 第41-47页 |
3.1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主张对话的互动方式 | 第42页 |
3.2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 第42-43页 |
3.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环境具有生态性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