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历史 | 第9-10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 第10-11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 第11-17页 |
| ·非生物因子 | 第11-15页 |
| ·物理因子 | 第11页 |
| ·化学因子 | 第11-15页 |
| ·无机化合物 | 第11页 |
| ·天然有机化合物 | 第11-13页 |
| ·合成化合物 | 第13-15页 |
| ·生物因子 | 第15-17页 |
| ·微生物因子 | 第15-16页 |
| ·提取物 | 第16-17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 | 第17-24页 |
| ·结构抗性 | 第17-19页 |
| ·固有的结构抗性 | 第17页 |
| ·诱导的结构抗性 | 第17-19页 |
| ·生理生化抗性 | 第19-24页 |
| ·固有的生化抗性 | 第19页 |
| ·诱导的生化抗性 | 第19-24页 |
| ·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中的信号 | 第24-27页 |
| ·水杨酸信号 | 第24-25页 |
| ·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信号 | 第25-26页 |
| ·系统素信号 | 第26-27页 |
| ·乙烯信号 | 第27页 |
| ·电信号 | 第27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应用前景及论文设计 | 第27-29页 |
| ·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 ·论文设计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 ·四种化学诱导剂诱导黄瓜抗病性的作用效果 | 第29-31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BTH、K_2HPO_4、INA 和Fe_5O_4浓度效果测定 | 第30页 |
| ·抗病性表达的诱导时间测定 | 第30页 |
| ·诱导剂的系统抗病性诱导作用 | 第30页 |
| ·病害分级标准 | 第30-31页 |
| ·诱导剂的离体抑菌作用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2页 |
| ·诱导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页 |
| ·诱导剂皿内抑菌实验 | 第32页 |
| ·诱导剂处理后黄瓜炭疽病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4页 |
| ·诱导剂处理后黄瓜炭疽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观察 | 第32页 |
| ·诱导剂处理后寄主及病原菌的超微结构特征观察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 ·四种化学诱导剂诱导黄瓜抗病性作用效果测定 | 第34-42页 |
| ·BTH、K_2HP_O4、INA 和Fe_5O_4浓度效果测定 | 第34-38页 |
| ·对黄瓜黑星病的浓度效果测定 | 第34-36页 |
| ·对黄瓜霜霉病的浓度效果测定 | 第36-37页 |
| ·对黄瓜白粉病的浓度效果测定 | 第37-38页 |
| ·对黄瓜炭疽病的浓度效果测定 | 第38页 |
| ·抗病性表达的诱导时间测定 | 第38-41页 |
| ·BTH和K_2HPO_4诱导黄瓜抗霜霉病抗病性表达时间的测定 | 第38-39页 |
| ·BTH和K_2HPO_4诱导黄瓜抗白粉病抗病性表达时间的测定 | 第39页 |
| ·BTH和K_2HPO_4诱导黄瓜抗炭疽病抗病性表达时间的测定 | 第39-41页 |
| ·诱导剂的系统抗病性诱导作用 | 第41-42页 |
| ·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系统抗病性测定 | 第41页 |
| ·诱导黄瓜对白粉病的系统抗病性测定 | 第41页 |
| ·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病性测定 | 第41-42页 |
| ·BTH和K_2HPO_4的离体抑菌作用 | 第42-44页 |
| ·BTH和K_2HPO_4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 ·BTH和K_2HPO_4皿内抑菌实验 | 第42-44页 |
| ·BTH和K_2HPO_4对黄瓜黑星菌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 ·BTH和K_2HPO_4对黄瓜炭疽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 ·BTH和K_2HPO_4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 第44-50页 |
| ·BTH和K_2HPO_4对黄瓜炭疽病诱导抗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44-47页 |
| ·BTH和K_2HPO_4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0-54页 |
| ·四种化学诱导剂诱导黄瓜抗病性的作用效果 | 第50-51页 |
| ·诱导剂的离体抑菌作用 | 第51-52页 |
| ·诱导剂处理后黄瓜炭疽病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