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1 区域规划概述 | 第9-27页 |
1.1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9-12页 |
1.1.1 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 第9-10页 |
1.1.2 本文关于区域规划的界定 | 第10页 |
1.1.3 区域规划的特点 | 第10-12页 |
1.2 区域规划的演进 | 第12-17页 |
1.2.1 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 | 第12-13页 |
1.2.2 区域规划产生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3 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2.4 我国的区域规划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3 区域规划类型划分 | 第17-23页 |
1.3.1 从“区域”的角度 | 第17-20页 |
1.3.2 从“规划”的角度 | 第20-23页 |
1.4 区域规划的基础——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 第23-27页 |
1.4.1 经济区划 | 第23-24页 |
1.4.2 行政区划 | 第24-27页 |
2 传统区域规划理论基础研究 | 第27-41页 |
2.1 空间发展战略理论 | 第27-33页 |
2.1.1 平衡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1.2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2.1.3 梯度推移战略 | 第30-33页 |
2.2 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第33-41页 |
2.2.1 增长极核理论 | 第33-35页 |
2.2.2 倒“U”理论 | 第35-37页 |
2.2.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37页 |
2.2.4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7-38页 |
2.2.5 圈层结构理论 | 第38-40页 |
2.2.6 网络开发理论 | 第40-41页 |
3 现代规划思潮对区域规划的启示 | 第41-52页 |
3.1 国内规划新理念及对区域规划的启示 | 第41-43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 第41-42页 |
3.1.2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 第42页 |
3.1.3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 | 第42-43页 |
3.2 国外规划新理论及对区域规划的启示 | 第43-52页 |
3.2.1 复杂系统理论 | 第43-44页 |
3.2.2 理性规划理论 | 第44-45页 |
3.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 | 第45-46页 |
3.2.4 新右冀规划理论 | 第46-47页 |
3.2.5 实用主义理论 | 第47页 |
3.2.6 倡导性规划的理论 | 第47-49页 |
3.2.7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 第49页 |
3.2.8 协作式规划理论 | 第49-52页 |
4 区域规划的方法论 | 第52-61页 |
4.1 区域规划编制的原则 | 第52页 |
4.1.1 系统控制原则 | 第52页 |
4.1.2 协调兼顾原则 | 第52页 |
4.1.3 动态规划原则 | 第52页 |
4.2 区域规划的综合编制程序 | 第52-56页 |
4.2.1 规划准备工作 | 第53页 |
4.2.2 综合调查 | 第53-54页 |
4.2.3 综合分析 | 第54-55页 |
4.2.4 综合论证 | 第55页 |
4.2.5 综合协调 | 第55-56页 |
4.3 区域规划的方法 | 第56-61页 |
4.3.1 系统法 | 第56-57页 |
4.3.2 传统综合方法 | 第57-58页 |
4.3.3 比较法 | 第58-59页 |
4.3.4 数学模拟法 | 第59-61页 |
5 区域规划理论体系探讨 | 第61-72页 |
5.1 构建新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的思路 | 第61-62页 |
5.1.1 系统观与协调观:区域规划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核 | 第61-62页 |
5.1.2 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的思路框架 | 第62页 |
5.2 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规划的依据 | 第62-69页 |
5.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63-67页 |
5.2.2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 第67-68页 |
5.2.3 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第68-69页 |
5.3 区域规划范畴演进的理论 | 第69-70页 |
5.4 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70页 |
5.5 “三维一体”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5-76页 |
声明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