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标准管制:困境与重构
| 1. 引言 | 第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 2. 标准管制理论 | 第14-37页 |
| ·标准与标准化 | 第14-17页 |
| ·标准及其分类 | 第14-16页 |
| ·标准化及其分类 | 第16-17页 |
| ·标准管制及其条件 | 第17-22页 |
| ·标准管制的定义 | 第17-18页 |
| ·负外部性与标准管制 | 第18-20页 |
| ·信息不对称与标准管制 | 第20-21页 |
| ·标准管制的条件 | 第21-22页 |
| ·标准管制的替代方式 | 第22-29页 |
| ·负外部性管制方式的比较 | 第23-27页 |
| ·信息不对称管制方式的比较 | 第27-29页 |
| ·标准管制的结构与过程 | 第29-33页 |
| ·标准管制的结构 | 第29-31页 |
| ·标准管制的过程 | 第31-32页 |
| ·标准管制的难点和重点 | 第32-33页 |
| ·标准管制失灵 | 第33-37页 |
| ·管制标准偏离最佳水平 | 第33-34页 |
| ·违反标准的处罚力度不够 | 第34-35页 |
| ·标准制定程序不合理 | 第35-36页 |
| ·标准跟踪技术发展的速度不够 | 第36页 |
| ·管制者被“俘获” | 第36-37页 |
| 3. 转型时期标准管制的困境 | 第37-52页 |
| ·中国标准管制现状 | 第37-40页 |
| ·中国标准化管理概况 | 第40-43页 |
| ·转型时期标准管制的困境 | 第43-52页 |
| ·标准管制的法律困境 | 第44-45页 |
| ·标准管制的体制困境 | 第45-48页 |
| ·标准管制的运行和体制实施困境 | 第48-52页 |
| 4. 国外标准管制 | 第52-61页 |
| ·美国的标准管制 | 第52-54页 |
| ·美国的标准体系 | 第52-53页 |
| ·美国的标准管制 | 第53-54页 |
| ·欧盟的标准管制 | 第54-56页 |
| ·欧盟的技术法规 | 第54-56页 |
| ·欧盟的新方法指令与欧洲标准 | 第56页 |
| ·日本的标准管制 | 第56-58页 |
| ·日本的技术法规体系 | 第56-57页 |
| ·日本的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 第57-58页 |
| ·俄罗斯的标准管制 | 第58-59页 |
| ·俄罗斯的标准体系的现状 | 第58页 |
| ·俄罗斯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 | 第58-59页 |
| ·国外标准管制对中国的借鉴 | 第59-61页 |
| 5.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 | 第61-75页 |
|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原则 | 第61-62页 |
|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思路 | 第62-63页 |
| ·中国标准管制的重构的政策建议 | 第63-75页 |
| ·标准管制的法律体系的重构 | 第64-65页 |
| ·技术法规体系的构建 | 第65-67页 |
| ·自愿性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67-68页 |
| ·合格评定体系的构建 | 第68页 |
| ·标准管制管理体制的重构 | 第68-69页 |
| ·标准管制运行机制的重构 | 第69-72页 |
| ·标准管制实施体系的重构 | 第72页 |
| ·管制管制者 | 第7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