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食品中LMO的分离鉴定与PCR方法检测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23页 |
| 1 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 2 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 3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试验一 鸡肉中LMO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23-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样品 | 第23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试验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6页 |
| ·样品解冻 | 第23页 |
|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23页 |
| ·斜射光观察 | 第23-24页 |
| ·染色镜检 | 第24页 |
| ·细菌的鉴定 | 第24-26页 |
| 2 结果 | 第26-29页 |
| ·分离结果 | 第26页 |
| ·分离菌的培养特性 | 第26页 |
| ·分离菌的染色特性 | 第26页 |
| ·分离菌的鉴定 | 第26-29页 |
| ·典型运动镜检 | 第26-27页 |
| ·溶血试验 | 第27页 |
| ·协同溶血试验 | 第27页 |
| ·API LISTERIA生化试剂盒鉴定 | 第27页 |
| ·血清学鉴定 | 第27页 |
| ·小鼠毒力试验 | 第27-28页 |
| ·ELISA鉴定 | 第28-29页 |
| 3 讨论 | 第29-31页 |
| 4 结论 | 第31-32页 |
| 试验二 PCR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 第32-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页 |
| ·引物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36页 |
| ·菌种准备 | 第33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33页 |
|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 ·反应体系 | 第34页 |
| ·PCR循环参数 | 第34页 |
|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鉴定 | 第3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4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34-35页 |
| ·诊断敏感性 | 第35页 |
| ·干扰性试验 | 第35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35-36页 |
| 2 结果 | 第36-44页 |
|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第36页 |
| ·PCR扩增体系优化的结果 | 第36-40页 |
| ·引物的量优化结果 | 第36-37页 |
| ·MgCl_2浓度优化结果 | 第37页 |
| ·PCR反应所需dNTP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37-38页 |
| ·PCR反应所需模板的量优化结果 | 第38页 |
| ·PCR反应所需Taq酶优化结果 | 第38-39页 |
| ·PCR反应循环次数的优化结果 | 第39页 |
| ·PCR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39-40页 |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 ·同属异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 ·非李斯特氏菌特异性测定结果 | 第41页 |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干扰试验结果 | 第42页 |
|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 ·诊断敏感性结果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模板DNA的提取 | 第44页 |
| ·关于PCR | 第44页 |
| ·试验敏感性 | 第44页 |
| ·试验特异性 | 第44页 |
| ·诊断敏感性 | 第44-45页 |
| ·干扰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 | 第45页 |
| ·试验一与试验二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 4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表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