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第一章 黄瓜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7-30页 |
1 远缘杂交育种 | 第17-22页 |
·远缘杂交的难点 | 第17页 |
·远缘杂交的作用 | 第17-19页 |
·研究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创制新物种 | 第17-18页 |
·创制特异的遗传育种材料,转移有益基因 | 第18-19页 |
·研究核质关系,获得核质杂种及细胞质不育系 | 第19页 |
·黄瓜属远缘杂交 | 第19-22页 |
2 细胞工程育种 | 第22-24页 |
·组织培养 | 第22-23页 |
·遗传转化 | 第23页 |
·单倍体培养 | 第23-24页 |
3 分子标记育种 | 第24-29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4-26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6-29页 |
·质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8页 |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8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4 总结 | 第29-30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0-108页 |
第二章 双二倍体C.hytivus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的细胞学及分子标记证据 | 第31-65页 |
第一节 双二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及其特征性分子标记研究 | 第33-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材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9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35页 |
·RAPD标记研究 | 第35-37页 |
·DNA提取 | 第35-36页 |
·RAPD扩增 | 第36页 |
·RAPD产物检测 | 第36页 |
·RAPD片段回收 | 第36-37页 |
·克隆测序 | 第37页 |
·SSR标记研究 | 第37-39页 |
·SSR引物合成 | 第37页 |
·SSR扩增 | 第37-38页 |
·SSR产物检测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染色体构型观察 | 第39-40页 |
·RAPD标记分析 | 第40-41页 |
·特征性RAPD片段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41-42页 |
·特征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双二倍体特征性RAPD标记转化SCAR标记的研究 | 第46-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材料 | 第46页 |
·SCAR标记引物的设计 | 第46-47页 |
·SCAR标记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7页 |
·SCAR标记扩增 | 第47页 |
·同源序列查寻 | 第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SCA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7-48页 |
·SCAR标记特异性分析 | 第48-49页 |
·特异性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9-50页 |
·同源序列查询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双二倍体与黄瓜回交及其后代群体的倍性及形态变异研究 | 第5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页 |
·细胞学观察 | 第54页 |
·数据统计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回交后代的结实情况 | 第54页 |
·染色体倍性观察 | 第54-55页 |
·HH1群体形态变异观察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节 采用分子标记研究双二倍体回交群体的遗传变异 | 第59-6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0页 |
·材料 | 第59-60页 |
·DNA提取 | 第60页 |
·SSR标记研究 | 第60页 |
·RAPD标记研究 | 第60页 |
·数据统计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60-61页 |
·RAPD标记分析 | 第61-63页 |
·遗传变异比较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三章 黄瓜属种间杂种及其后代耐低温及光合性能的研究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双二倍体及其后代对低温的适应性反应 | 第66-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 | 第66页 |
·材料培养及处理 | 第66-67页 |
·叶片冷害指数调查 | 第67页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67页 |
·游离脯氨酸测定 | 第67页 |
·SOD和POD活性测定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69页 |
·叶片冷害指数 | 第68页 |
·MDA含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69页 |
·SOD和POD活性变化 | 第69页 |
3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双二倍体及其后代的光合特性初探 | 第72-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材料 | 第72页 |
·方法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光合作用比较 | 第73-74页 |
·光补偿点比较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黄瓜属植物种间正反杂交的差异研究 | 第77-89页 |
第一节 黄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及其后代的形态育性差异比较 | 第78-8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材料 | 第78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78-79页 |
·花粉活力观察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比较 | 第79-80页 |
·正反杂交种的育性比较 | 第80-81页 |
·杂交种后代的形态及育性分析 | 第81-82页 |
3 讨论 | 第82-83页 |
第二节 黄瓜属正反杂交种及其后代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 第83-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4页 |
·材料 | 第83页 |
·RAPD标记分析 | 第83-84页 |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3页 |
·叶绿体DNA的提取 | 第83-84页 |
·DNA扩增反应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亲本及其杂种的扩增条带数差异分析 | 第84-85页 |
·正反交杂种间的扩增位点差异 | 第85-86页 |
·总基因组DNA与叶绿体DNA之间的扩增位点差异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第五章 黄瓜属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采用RAPD标记对黄瓜属系统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91-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3页 |
·材料 | 第91-93页 |
·RAPD标记研究 | 第93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RAPD标记结果 | 第93-95页 |
·聚类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第二节 采用SSR标记对黄瓜属系统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98-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页 |
·材料 | 第98页 |
·SSR标记扩增 | 第98页 |
·数据处理 | 第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1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98-100页 |
·聚类分析 | 第100-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采用SSR和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系统亲缘关系 | 第103-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页 |
·材料 | 第103页 |
·数据处理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RAPD和SSR标记的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两种标记对黄瓜属物种遗传距离分析 | 第104-105页 |
·两种标记对黄瓜属物种亲缘关系的分析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8页 |
全文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论文发表及科研参加情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