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 群落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第12-13页
 2 群落水平的有害生物管理第13-14页
 3 农田生态系统第14-15页
 4 海岛生物地理学理论第15页
 5 种群数量时空动态第15页
 6 种群结构形成的机理第15-16页
 7 群落内的生物种间关系第16页
 8 化学药剂对天敌群落及捕食功能的影响第16页
 9 害虫的赤眼蜂防治技术第16-17页
 10 害虫的信息管理技术第17-18页
第一章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第18-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实验设计第18-19页
     ·调查时间、地点及环境第18页
     ·实验田种植模式与实验设计第18-19页
     ·调查方法第19页
   ·数据处理第19页
     ·群落丰富度(S)第19页
     ·群落多度(m)第19页
     ·相对丰富度(m`)第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32页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第19-21页
     ·小麦收获前田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第19-20页
     ·玉米-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第20-21页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动态第21-31页
     ·棉田棉铃虫卵及幼虫的种群动态第21-23页
     ·白粉虱的种群动态第23页
     ·蜘蛛的种群动态第23-24页
     ·蚜虫的种群动态第24-25页
     ·蓟马的种群动态第25-26页
     ·叶蝉的种群动态第26页
     ·食虫蜘蛛的种群动态第26-27页
     ·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动态第27-28页
     ·食虫蝽类的种群动态第28-29页
     ·草蛉类的种群动态第29-30页
     ·寄生蜂的种群动态第30页
     ·害虫、天敌及中性昆虫的种群动态第30-31页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类群的相对丰盛度第31-3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2-34页
第二章 复合生态系统与单作生态系统害虫与天敌的比较分析第34-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实验设计第34-35页
     ·调查时间、地点第34页
     ·调查田块的选定第34页
     ·调查方法第34-35页
   ·数据处理第35页
     ·群落丰富度(S)第35页
     ·群落多度(m)第35页
     ·相对丰富度(m`)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与玉米和棉花单作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第35-36页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与玉米和棉花单作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及中性昆虫的相对丰富度第36-3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赤眼蜂的“斑块淹没”释放技术第39-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赤眼蜂蜂种来源及蜂卡寄生率与出蜂率第39页
   ·放蜂时间及次数第39-40页
   ·放蜂方法与数量第40页
   ·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状况、赤眼蜂对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及棉株蕾铃被害率的调查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状况第40-41页
   ·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第41-43页
   ·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及棉株的蕾铃被害率第43-4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麦(玉米)-棉复合生态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46-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供试药剂第46-47页
     ·性诱剂来源第46页
     ·杨枝把的制作第46-47页
     ·糖醋液+苯甲醛的配制第47页
   ·处理方法第47页
     ·性诱剂的使用方法第47页
     ·杨枝把的使用方法第47页
     ·糖醋液的使用方法第47页
   ·调查方法第47-48页
     ·性诱剂诱虫的调查方法第47页
     ·杨枝把诱虫的调查方法第47页
     ·糖醋液诱虫的调查方法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性诱剂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第48页
   ·杨枝把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第48-49页
   ·糖醋液+苯甲醛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第49-5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0-51页
第五章 生物农药对害虫的控制与管理第5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药种类、来源及特性第51页
   ·实验药剂浓度梯度的设计第51页
   ·田间药效实验第51-52页
   ·调查方法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各种药剂对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第52-53页
   ·各种药剂对白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第53页
   ·各种药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第53-54页
   ·各种药剂对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第54-5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5-57页
结论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FRα1与GDNF结合位点的研究
下一篇:小鼠肝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