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9-17页 |
1.1 心电活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9-13页 |
1.2 心电活动的生理特性 | 第13-14页 |
1 心电活动的层次性 | 第13页 |
2 心电活动的开放性 | 第13-14页 |
3 复杂性的来源 | 第14页 |
1.3 对现有工作的评估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基础Ⅰ:HODGKIN-HUXLEY动作电位方程 | 第17-25页 |
2.1 方程的导出 | 第17-21页 |
2.2 方程的数值解 | 第21-23页 |
2.3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模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基础Ⅱ:细胞自动机式的大规模并行计算 | 第25-35页 |
3.1 细胞自动机 | 第25-29页 |
3.2 CELLULAR3.0 | 第29-31页 |
3.3 CELLULAR3.0的扩展 | 第31-35页 |
1 浮点数据类型的增加 | 第32页 |
2 C语言函数调用 | 第32-33页 |
3 用户自定义函数 | 第33页 |
4 新增函数position() | 第33-34页 |
5 浏览功能的扩展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心脏电生理模型CARDIOAUTO的构造 | 第35-70页 |
4.1 动作电位模型 | 第35-46页 |
1 窦房结细胞模型 | 第36-37页 |
2 房室结细胞模型 | 第37-39页 |
3 浦肯野细胞模型 | 第39-40页 |
4 心房肌细胞模型 | 第40-42页 |
5 心室肌细胞模型 | 第42-46页 |
4.2 模型的几何描述 | 第46-47页 |
4.3 模型的计算描述 | 第47-50页 |
4.4 兴奋传播的描述 | 第50-52页 |
4.5 病态改变的描述 | 第52-53页 |
4.6 运行时心壁分层算法 | 第53页 |
4.7 跨缝隙连结兴奋传播建模中的若干问题 | 第53-59页 |
1 跨结兴奋传播的问题 | 第54-57页 |
2 日前的解决方式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4.8 通过仿真确定心房传导束的电学性质 | 第59-60页 |
4.9 仿真运行设施 | 第60页 |
4.10 模型的仿真应用 | 第60-61页 |
1 心律失常的可视化仿真 | 第60-61页 |
2 心电正问题的求解 | 第61页 |
3 对心电活动调制与干预的仿真研究 | 第61页 |
4.11 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61-70页 |
1 仿真应用的特殊困难 | 第62页 |
2 模型的限制 | 第62页 |
3 模型的验证 | 第62页 |
4 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 第62-70页 |
第五章 基于单个细胞动作电位计算心电图 | 第70-106页 |
5.1 算法描述 | 第70-81页 |
1 导论 | 第70-71页 |
2 基本假定 | 第71-72页 |
3 算法的物理基础 | 第72-74页 |
4 算法 | 第74-80页 |
5 讨论 | 第80-81页 |
5.2 正常心电图的产生 | 第81-87页 |
1 波形产生的机制 | 第81-87页 |
2 正常心电图波形 | 第87页 |
5.3 缺血心电图 | 第87-89页 |
1 缺血导致的心肌病理生理改变及动作电位变化 | 第87-88页 |
2 心内膜缺血的心电图 | 第88-89页 |
3 心外膜缺血的心电图 | 第89页 |
4 跨壁性缺血的心电图 | 第89页 |
5.4 其它病态心电图 | 第89-91页 |
1 心肌梗死 | 第89-90页 |
2 房室传导阻滞 | 第90页 |
3 房室旁路 | 第90页 |
4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右束支传导阻滞 | 第90-91页 |
5.5 心室电活动对胸表心电场的影响及其心电图表现 | 第91-94页 |
1 导言 | 第91页 |
2 仿真及其结果 | 第91-93页 |
3 结论 | 第93页 |
4 某些右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 | 第93-94页 |
5.6 病理性Q波的产生原因 | 第94-96页 |
5.7 U波是否由M细胞产生 | 第96-106页 |
第六章 心律失常的可视化仿真 | 第106-119页 |
6.1 导言 | 第106页 |
6.2 心律失常形成与维持的细胞动力学基础 | 第106-108页 |
1 细胞电活动的动力学性质 | 第106-107页 |
2 异位/期前兴奋发生时间的意义 | 第107页 |
3 窦性冲动的作用 | 第107-108页 |
6.3 无显著心电图表现的异常心电活动 | 第108页 |
6.4 缺血引发的心动过速 | 第108-110页 |
6.5 M细胞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 第110页 |
6.6 其它的心律失常 | 第110-119页 |
1 异位兴奋 | 第110-111页 |
2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右束支传导阻滞 | 第111页 |
3 房室旁路 | 第111页 |
4 隐匿性传导 | 第111-112页 |
5 持续性触发活动引发的心律失常 | 第112-119页 |
第七章 结语:以大规模并行计算解决复杂性问题 | 第119-123页 |
1 导言 | 第119-120页 |
2 复杂性的来源 | 第120页 |
3 复杂性引发的问题 | 第120-121页 |
4 建模的问题 | 第121页 |
5 大规模并行计算解决复杂性问题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