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第一节 本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及内容 | 第8-11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进展 | 第11-15页 |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乡村度假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 二、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 第16-17页 |
| 三、体验经济理论 | 第17页 |
| 四、社区参与理论 | 第17-18页 |
| 五、旅游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背景 | 第19-24页 |
| 第一节 乡村度假的特征分析 | 第19页 |
| 一、产品特征 | 第19页 |
| 二、游客行为特征 | 第19页 |
| 第二节 乡村度假产品模式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我国乡村度假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 一、乡村度假国内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0-21页 |
| 二、国内乡村度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第21-22页 |
| 第四节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目的 | 第22-24页 |
| 一、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2-23页 |
| 二、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 | 第24-32页 |
| 第一节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前提、原则与依据 | 第24-26页 |
| 一、指标选取前提 | 第24页 |
| 二、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页 |
| 三、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26-32页 |
| 一、评价指标的内容 | 第26-27页 |
| 二、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27页 |
| 三、指标的选取 | 第27-32页 |
| 第四章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52页 |
| 第一节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8页 |
| 一、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6页 |
| 二、二级与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8页 |
| 第二节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的评价 | 第38-51页 |
| 一、综合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 二、指标的评价及其赋值 | 第39-51页 |
| 第三节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遍意义 | 第51-52页 |
| 一、优化乡村度假发展市场 | 第51页 |
| 二、提供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52-58页 |
| 第一节 实证背景分析 | 第52页 |
| 一、顾渚村概况 | 第52页 |
| 二、选取理由阐述 | 第52页 |
| 第二节 顾渚村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内容 | 第52-55页 |
| 一、生态条件子系统 | 第52页 |
| 二、资源条件子系统 | 第52-53页 |
| 三、经济条件子系统 | 第53页 |
| 四、社会条件子系统 | 第53-54页 |
| 五、开发利用条件子系统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顾渚村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结果 | 第55-58页 |
| 一、指标得分 | 第55-56页 |
| 二、顾渚村乡村度假发展条件综合得分 | 第56页 |
| 三、顾渚村发展乡村度假的建议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8-60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8-59页 |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资料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