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10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界定 | 第8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 | 第8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类型特点 | 第8-9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特殊性 | 第9-10页 |
| ·研究原则 | 第10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10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10页 |
| ·保密性原则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调查法 | 第10-11页 |
|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 ·谈话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国外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根源 | 第18-32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的选定 | 第18-19页 |
| ·学习困难学生智商IQ 值的测定 | 第19-22页 |
|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 | 第22-32页 |
| ·学校原因 | 第22-24页 |
| ·家庭原因 | 第24-28页 |
| ·学生原因 | 第28-31页 |
| ·社会原因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对策 | 第32-53页 |
| ·我校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对策 | 第34-37页 |
|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学困生工作的具体指导 | 第34页 |
| ·进行课程改革 | 第34页 |
| ·重视“家长学校”教材建设,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 第34-36页 |
| ·加强督导评估,制定改变基础薄弱学校面貌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鼓励措施 | 第36-37页 |
|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学校教育策略 | 第37-40页 |
| ·深入了解分析,建立学习困难学生成长档案 | 第37页 |
| ·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 | 第37-38页 |
| ·在教学要求上要降低门槛,分层分步达成 | 第38-39页 |
| ·强调民主平等,提倡互助合作 | 第39页 |
|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 第39-40页 |
|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 第40页 |
|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家庭教育策略 | 第40-44页 |
|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 第41页 |
| ·真诚欣赏孩子的优点 | 第41页 |
| ·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 第41-42页 |
| ·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 | 第42-43页 |
| ·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出榜样 | 第43页 |
| ·倡导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 第43-44页 |
| ·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对策 | 第44-45页 |
| ·课前预习 | 第44页 |
| ·认真听“讲” | 第44页 |
|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 第44页 |
| ·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 第44-45页 |
| ·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 | 第45页 |
| ·注重方法,使信息渠道畅通 | 第45页 |
| ·进行个案研究,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跟踪教育 | 第45页 |
| ·加强家校合作,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 第45-49页 |
| ·家访谈心 | 第46页 |
| ·家长访问学校 | 第46页 |
| ·开设讲座 | 第46-47页 |
| ·开展咨询 | 第47页 |
| ·引导保健 | 第47-48页 |
| ·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家校合作 | 第48-49页 |
|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第49-53页 |
| ·培养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 | 第49页 |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49-50页 |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50-51页 |
|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第51-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