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堂“角色丛”质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的起源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对于角色和教师角色理论的研究 | 第11-14页 |
| ·课堂教学实际中的“情境界定” | 第14页 |
| ·课堂中教师的“语体转换”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取向与研究的对象 | 第15-17页 |
| ·研究的社会学取向 | 第15-16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6-17页 |
| 第2章 课堂教学仪式中的教师角色 | 第17-33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仪式 | 第17页 |
| ·课堂教学仪式 | 第17-18页 |
| ·课堂教学仪式的类型 | 第18-19页 |
| ·上下课仪式中的教师角色 | 第19-22页 |
| ·教师角色在上课仪式中的现实呈现 | 第19-21页 |
| ·教师角色在下课仪式中的现实呈现 | 第21-22页 |
| ·提问仪式中的教师角色 | 第22-27页 |
| ·针对个体提问的仪式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22-24页 |
| ·针对整体提问的仪式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24-25页 |
| ·针对小组提问的仪式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25-27页 |
| ·表扬仪式中的教师角色 | 第27-29页 |
| ·规训仪式中的教师角色 | 第29-31页 |
| ·课堂教学仪式中教师角色的理性思考 | 第31-33页 |
| ·课堂教学仪式中的教师“角色丛” | 第31页 |
| ·课堂教学仪式在教师角色有效选择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 ·在课堂教学仪式中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有效扮演 | 第32-33页 |
| 第3章 课程知识讲授中的教师角色 | 第33-49页 |
| ·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 ·知识 | 第33页 |
| ·课程知识 | 第33页 |
| ·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模式 | 第33-34页 |
| ·课程知识导入中的教师角色 | 第34-38页 |
| ·何为课程知识导入 | 第34-35页 |
| ·课程知识导入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35-38页 |
| ·课程知识讲析中的教师角色 | 第38-44页 |
| ·何为课程知识讲析 | 第38页 |
| ·课程知识讲析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38-44页 |
| ·课程知识总结中的教师角色 | 第44-47页 |
| ·何为课程知识总结 | 第44页 |
| ·课程知识总结中教师角色的现实呈现 | 第44-47页 |
| ·课程知识讲授中教师“角色丛”的理性思考 | 第47-49页 |
| ·课程知识讲授中的教师“角色丛” | 第47页 |
| ·课程知识讲授在教师角色有效选择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 ·在课程知识讲授中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有效扮演 | 第48-49页 |
| 第4章 情感语言表达中的教师角色丛 | 第49-54页 |
| ·概念界定 | 第49-50页 |
| ·情感语言 | 第49页 |
| ·人格结构 PAC 理论 | 第49-50页 |
| ·情感语言表达的分类 | 第50页 |
| ·父母式情感语言表达中的教师角色 | 第50-51页 |
| ·成人式情感语言表达中的教师角色 | 第51-52页 |
| ·儿童式情感语言表达中的教师角色 | 第52-53页 |
| ·情感语言表达中教师“角色丛”理性思考 | 第53-54页 |
| ·情感语言表达中的教师“角色丛” | 第53页 |
| ·在情感语言表达中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有效扮演 | 第53-54页 |
| 第5章 关于小学教师课堂“角色丛”的思考 | 第54-60页 |
| ·影响小学教师课堂“角色丛”扮演的主要因素 | 第54-56页 |
| ·演员自身期望:来自教师自身 | 第54-55页 |
| ·其他演员期望:来自课堂中的学生 | 第55页 |
| ·剧本期望与观众期望:来自教育体制与社会群体 | 第55-56页 |
| ·有效实现小学教师“课堂角色丛”扮演的对策分析 | 第56-60页 |
| ·确立教师人文意识,重塑教师教育理念 | 第56-57页 |
|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优势 | 第57-58页 |
| ·深入理解教育体制,辩证看待社会期待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Ⅰ | 第62-63页 |
| 附录Ⅱ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