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我国合作金融组织法发展研究--基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视角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4页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目的第10-12页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第12-14页
第一章 我国合作金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概述第14-21页
 第一节 合作金融与“内部人控制”的概念第14-17页
  一、合作金融的概念和特点第14-16页
  二、“内部人控制”理论在合作金融组织研究中的运用第16-17页
 第二节 我国合作金融“内部人控制”问题第17-21页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表现之一:合作金融行政化第17-18页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表现之二:合作金融商业化第18-20页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本质:对合作制基本原则背离第20-21页
第二章 合作金融组织法的完善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第21-31页
 第一节 合作金融组织法概述第21-22页
  一、合作金融组织法的概念第21-22页
  二、合作金融组织法的法律渊源第22页
 第二节 完善合作金融组织法是解决“内部人控制”的基本路径第22-28页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来解决第22-26页
  二、完善合作金融组织法是完善合作金融法律的基本途径第26-28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合作金融组织法的指导原则和立法模式选择第28-31页
  一、立法模式第28页
  二、指导原则第28-31页
第三章 微观层面的金融合作权之发展第31-39页
 第一节 金融合作权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作用机理第31-32页
  一、金融合作权概述第31页
  二、金融合作权的作用机理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金融合作权的现状及其不足第32-35页
  一、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发起成立合作金融组织的权利第32-33页
  二、社员的权利义务不平衡第33-34页
  三、社员的退出机制比较机械第34-35页
 第三节 我国金融合作权的完善第35-39页
  一、合理设置社员设立、加入和退出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制度第35-37页
  二、限制单一社员的持股数量和限制向社员分红第37-39页
第四章 中观层面的治理结构法律制度之发展第39-53页
 第一节 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作用机理第39-41页
  一、设置合理机制防止社员被“外部化”第39-40页
  二、设置合理机制防止专业管理人员背离合作制基本原则第40-41页
 第二节 合作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的比较法学分析第41-45页
  一、基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结构的理想模式第41-43页
  二、德国合作金融治理结构的法律制度分析第43-44页
  三、美国合作金融治理结构的法律制度分析第44-45页
 第三节 我国合作金融治理结构的法律制度解构第45-48页
  一、经营原则在合作制与商业化之间摇摆第45-46页
  二、权力主体设置不科学第46-47页
  三、权力分配机制在权力制衡与权力集中之间摇摆第47页
  四、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第47-48页
 第四节 我国合作金融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的完善第48-53页
  一、正确界定社员(代表)大会与理事会的关系第48-49页
  二、科学分配权力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权力行使机制第49-51页
  三、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第51-53页
第五章 宏观层面的组织形式法律制度之发展第53-65页
 第一节 组织形式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作用机理第53-54页
 第二节 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的比较法学分析第54-57页
  一、德国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第54-55页
  二、日本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第55-56页
  三、美国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第56-57页
 第三节 我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的解构第57-60页
  一、层级设置第57-58页
  二、各层级之间的关系第58-59页
  三、各层级之间在业务和职能上的关系第59-60页
 第四节 我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的完善第60-65页
  一、优化层级设置第61页
  二、形成“自下而上持股、自上而下服务”的层级关系第61-63页
  三、各层级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第63-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1-72页
后记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税收立法权之规范研究--基于税收法定主义的视角
下一篇:试论跨国公司在华搭售的法律规制--《反垄断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