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

柏林大学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一、柏林大学的创办背景第14-19页
 (一)大学危机的加深第14-15页
  1.大学危机的表现第14页
  2.两次大学改革运动第14-15页
 (二)法国大革命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第15-16页
  1.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第15页
  2.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第15-16页
 (三)新人文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的推动第16-17页
  1.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第16页
  2.以费希特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思潮的推动第16-17页
 (四)耶拿战败的刺激第17-19页
  1.耶拿战败促成柏林大学的兴建第17页
  2.柏林大学的建立第17-19页
二、柏林大学模式的形成第19-25页
 (一)费希特:模式理论的奠基者第19-20页
 (二)施莱尔马赫:模式制度的设计者第20-21页
 (三)洪堡:模式运作的实践者第21-23页
 (四)小结第23-25页
三、柏林大学模式的办学原则、组织构成和制度特征第25-33页
 (一)柏林大学模式的办学原则第25-29页
  1.重视哲学院的地位第25-26页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第26-27页
  3.学术自由第27-28页
  4.大学自治第28-29页
 (二)柏林大学模式的组织和制度特征第29-33页
  1.学院制第29-30页
  2.教师等级制第30页
  3.教授会制(教授治校)第30-31页
  4.讲座制第31-32页
  5.利益商谈制第32页
  6.习明纳制第32-33页
四、柏林大学模式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第33-40页
 (一)柏林大学模式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第33-34页
  1.教学、研究和学习自由第33-34页
  2.强调纯学术的观点第34页
 (二)柏林大学模式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影响(以东京帝国大学为例)第34-36页
  1.大学是传授高尚学术的机构第35页
  2.教授会制第35-36页
  3.设置讲座制第36页
 (三)柏林大学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北京大学为例)第36-40页
  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第37页
  2."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思想与实践第37-38页
  3.教授治校第38-40页
五、对柏林大学模式的评价第40-48页
 (一)柏林大学模式的成功之处第40-41页
  1.科学研究职能引入大学第40页
  2.学术自由的成功实施第40页
  3.对德国科教的贡献第40-41页
 (二)柏林大学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缺憾第41-44页
  1.哲学地位的模糊第42页
  2.学术自由与国家干涉的关系第42-43页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现实之间的矛盾第43-44页
 (三)笔者的思考第44-48页
  1.大学与国家的关系第44页
  2.学术自由——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难题第44-45页
  3.科学应是学者追求的目标第45-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方法运用研究
下一篇:高校性别平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