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5页 |
(一) 萌芽阶段 | 第11-12页 |
(二) 探索阶段 | 第12-13页 |
(三) 确立阶段 | 第13-14页 |
(四) 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二、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特征 | 第15-39页 |
(一)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 传统佛教人生观 | 第15-16页 |
2. 儒家的人生观 | 第16页 |
3. 道家与道教的人生观 | 第16-17页 |
4. 基督教的人生观 | 第17-18页 |
(二)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内容 | 第18-33页 |
1. 太虚对人、生、人生、人生观的看法 | 第18-26页 |
(1) 太虚对人、人性及人欲的理解 | 第18-21页 |
(2) 太虚对生的理解 | 第21页 |
(3) 太虚对人生的理解 | 第21-23页 |
(4) 太虚对人生观的认识 | 第23-24页 |
(5) 太虚对佛教人生观的认识 | 第24-26页 |
2. 太虚对近代人生观的批判 | 第26-28页 |
3.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内容 | 第28-33页 |
(1) 以无我、唯心宇宙观为起点 | 第28-29页 |
(2) 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核心 | 第29-30页 |
(3) 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根本目标 | 第30-31页 |
(4) 以自利化他为人生价值取向 | 第31-33页 |
(三)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主要特征 | 第33-39页 |
1. 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 | 第34-35页 |
2. 强烈的批判性与融合性 | 第35-37页 |
3. 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 第37-39页 |
三、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 第39-44页 |
(一)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历史意义 | 第39-41页 |
1. 为科玄论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第39页 |
2. 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佛教人生观 | 第39-41页 |
(二)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 第41-44页 |
1. 正确看待佛教人生观 | 第41-42页 |
2. 时刻保持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责任感 | 第42页 |
3.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第42页 |
4.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 第42页 |
5. 努力提高人生的道德修养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