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硅钢/电工钢分类 | 第10页 |
·硅钢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发展现状及需求预测 | 第11-12页 |
·硅钢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无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 | 第13-14页 |
·硅钢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化学成分 | 第14-16页 |
·物理因素对磁性的影响 | 第16页 |
·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 | 第16-21页 |
·无取向硅钢的高温变形行为的物理模拟方法 | 第21-27页 |
·材料现代物理模拟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 | 第22页 |
·物理模拟技术在压力加工领域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电工钢高温变形力学行为的研究 | 第23-27页 |
·夹杂物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无取向电工钢的织构研究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织构及其测算 | 第29-30页 |
·无取向电工钢织构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30-31页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无取向电工钢热变形行为及微观组织 | 第32-49页 |
·引言 | 第32页 |
·试验条件和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32-33页 |
·热模拟压缩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33页 |
·材料组织检测 | 第33页 |
·无取向电工钢铸态试样高温变形性能及其组织变化 | 第33-38页 |
·无取向电工钢铸态试样真应变-真应力曲线及稳态流变应力-温度曲线 | 第33-36页 |
·显微组织变化 | 第36-38页 |
·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试样高温变形性能及其组织变化 | 第38-40页 |
·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试样真应变-真应力曲线及稳态流变应力-温度曲线 | 第38-40页 |
·显微组织变化 | 第40页 |
·铸态试样热加工流变应力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变形速率对铸态无取向电工钢流变应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变形温度对铸态无取向电工钢流变应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材料常数的求解 | 第43-44页 |
·热轧试样热加工流动应力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铸态试样与热轧板试样热轧制变形行为的讨论 | 第45-48页 |
·铸态试样与热轧板试样显微组织的差异 | 第45-46页 |
·铸态试样与热轧板试样经压缩变形后显微组织的差异 | 第46-47页 |
·铸态试样与热轧板试样的塑性变形行为差异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半工艺电工钢相关性能测试与常规检验设备选型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试验方案与过程 | 第49-51页 |
·试验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49页 |
·硅钢片磁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过程 | 第49-51页 |
·测试设备的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 第51-53页 |
·磁时效现象的测定 | 第53页 |
·样本质量对磁性能测量值准确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采用非标准爱波斯坦方圈(110mm×10mm)的测试结果与标准爱波斯坦方圈(300mm×30mm)的比较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热处理参数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56-71页 |
·引言 | 第56页 |
·试验方案与过程 | 第56-58页 |
·试验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56页 |
·热处理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56-57页 |
·材料组织性能检测 | 第57-58页 |
·热处理制度对无取向硅钢薄板磁性能的影响 | 第58-70页 |
·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59-66页 |
·退火时间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升温速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半工艺无取向电工钢夹杂物的分析 | 第71-78页 |
·引言 | 第71页 |
·实验方案与过程 | 第71-72页 |
·实验样品来源与制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71-72页 |
·夹杂物对无取向硅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2-76页 |
·夹杂物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的影响 | 第72-73页 |
·夹杂物对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 第73-76页 |
·无取向电工钢中夹杂物的种类与形貌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