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23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 二、明初朱子学的涵义界定 | 第14-16页 | 
| 三、前人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四、研究方法与进路 | 第20-23页 | 
| 第一章 元代理学、明初朱子学的基本状况及思想特征 | 第23-50页 | 
| 第一节 元代理学及朱子学的官方化 | 第23-27页 | 
| 第二节 明初朱子学的基本状况 | 第27-37页 | 
| 一、明初朱子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 第28-32页 | 
| 二、明初诸儒对朱子学的怀疑 | 第32-35页 | 
| 三、明初南北学风的差异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明初朱子学的思想特征 | 第37-42页 | 
| 第四节 明初朱子学的嬗变轨迹 | 第42-47页 | 
| 引端:明初理学发展的概说 | 第47-50页 | 
| 第二章 尊崇与修正:曹端、薛瑄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50-85页 | 
| 第一节 “守先儒正传”:曹端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50-66页 | 
| 一、曹端的生平及思想概说 | 第50-51页 | 
| 二、太极与理气关系论 | 第51-57页 | 
| (一) 太极与理气 | 第52-54页 | 
| (二) 太极动静 | 第54-56页 | 
| (三) 太极体用 | 第56-57页 | 
| 三、心性论 | 第57-62页 | 
| (一) 心之判定 | 第57-59页 | 
| (二) 心性论的综合与拓展 | 第59-62页 | 
| 四、工夫论:心性本然、应然到实然的过渡 | 第62-66页 | 
| 第二节 “守宋人矩矱”:薛瑄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66-82页 | 
| 一、薛瑄的生平及思想概说 | 第66-68页 | 
| 二、理气关系论 | 第68-74页 | 
| (一) “实理实气”、“理气无缝隙” | 第68-71页 | 
| (二) 理者,万物之脉络、条理 | 第71-74页 | 
| 三、格物穷理论 | 第74-75页 | 
| 四、心性工夫论 | 第75-82页 | 
| (一) 知性 | 第76-78页 | 
| (二) “复性”说 | 第78-82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82-85页 | 
| 第三章 尊崇与突破:吴与弼、胡居仁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85-119页 | 
| 第一节 “禀宋人成说”:吴与弼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85-99页 | 
| 一、吴与弼的生平及思想概说 | 第85-87页 | 
| 二、“学为圣贤”的宗旨 | 第87-89页 | 
| 三、“元气”说 | 第89-90页 | 
| 四、心体说:理契于心 | 第90-92页 | 
| 五、“静观”、“洗心”说 | 第92-96页 | 
| 六、康斋之学的二重性 | 第96-99页 | 
| 第二节 “朱子学之秀”:胡居仁理学思想与朱子学 | 第99-112页 | 
| 一、胡居仁生平及思想概说 | 第99-100页 | 
| 二、“有此气则有此理,理乃气之所为” | 第100-105页 | 
| 三、明理与养气 | 第105-107页 | 
| 四、主敬穷理 | 第107-111页 | 
| 五、“无事”与“放开” | 第111-112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112-115页 | 
| 引端 | 第115-119页 | 
| 第四章 理学转向:陈献章由朱子学而心学 | 第119-146页 | 
| 第一节 陈献章的生平及思想背景 | 第119-125页 | 
| 第二节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 | 第125-130页 | 
| 第三节 “静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 第130-136页 | 
| 第四节 “以自然为宗”的修养功夫论 | 第136-142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2-146页 | 
| 第五章 明初朱子学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影响 | 第146-158页 | 
| 第一节 明中期气学的兴起 | 第146-150页 | 
| 一、明初朱子学与“关中之学” | 第146-148页 | 
| 二、明初朱子学与明中期气学 | 第148-150页 | 
| 第二节 心学对朱子学的破解与兴盛 | 第150-154页 | 
| 第三节 明初朱子学对后世的影响 | 第154-158页 | 
| 结语 | 第158-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 致谢 | 第173-17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