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22页 |
| ·猪圆环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 第10页 |
| ·猪圆环病毒的病毒学分类地位 | 第10-11页 |
| ·猪圆环病毒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 | 第11页 |
| ·猪圆环病毒的细胞培养特征 | 第11-12页 |
|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2-14页 |
| ·猪圆环病毒的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2页 |
| ·猪圆环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 第12-13页 |
| ·猪圆环病毒编码蛋白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猪圆环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猪圆环病毒的流行情况 | 第14-15页 |
| ·猪Ⅱ型圆环病毒的发病机理 | 第15-17页 |
| ·PCV2 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及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 第17-18页 |
| ·猪圆环病毒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病毒分离 | 第18页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e fluorescence assay, IFA) | 第18页 |
|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 第18-19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9-20页 |
| ·核酸探针及原位杂交(ISH) | 第20页 |
| ·猪圆环病毒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单克隆抗体技术 | 第20-21页 |
| ·猪圆环病毒II 型单克隆抗体 | 第21-22页 |
| 试验部分 | 第22-46页 |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II 型ORF2 基因的原核表达和产物纯化复性 | 第22-30页 |
| ·材料 | 第22-25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2-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 ·PCV2-ORF2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5-26页 |
| ·PCV2-ORF2 融合蛋白的纯化复性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PCV2-Cap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 第30-40页 |
| ·材料 | 第30-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0-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细胞 | 第32页 |
|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6页 |
| ·小鼠免疫试验 | 第32页 |
| ·细胞融合及准备 | 第32-34页 |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培养和鉴定 | 第34-35页 |
| ·腹水的制备 | 第35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采用亲和层析法) | 第35-36页 |
| ·结果 | 第36-38页 |
| ·免疫小鼠的抗体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细胞融合及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6-37页 |
| ·染色体分析 | 第37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结果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38页 |
| ·杂交瘤染色体分析 | 第3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生物特性的鉴定及标记 | 第40-46页 |
| ·材料 | 第40-41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3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41-42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与4G8F7 单抗的偶联 | 第42页 |
| ·偶联效果的测定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44页 |
|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及亚类 | 第43页 |
| ·Western blot 鉴定 | 第43页 |
| ·单克隆抗体对应的抗原表位分析 | 第43-44页 |
| ·间接免疫荧光 | 第44页 |
| ·偶联效果的测定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关于 PCV2-Cap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44-45页 |
| ·关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 4G8F7 单克隆抗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